首页> 中文学位 >论格什温钢琴作品的爵士风格——比较《蓝色狂想曲》与《第二狂想曲》两首作品风格的异同
【6h】

论格什温钢琴作品的爵士风格——比较《蓝色狂想曲》与《第二狂想曲》两首作品风格的异同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 格什温的生平与音乐创作简述

1.1 格什温的生平简述

1.1.1 概述

1.1.2 一举成名

1.1.3 鼎盛时期

1.1.4 晚期的格什温

1.1.5 格什温对于音乐的贡献

1.2 格什温的主要作品介绍

2 《蓝色狂想曲》与《第二狂想曲》的对比

2.1 《蓝色狂想曲》音乐创作的特色

2.1.1 基于拉格泰姆的节奏

2.1.2 基于爵士因素的旋律

2.2 《第二狂想曲》音乐创作的特色

2.2.1 结构的严肃性

2.2.2 旋律的爵士性

2.2.3 节奏的风格性

2.3 两首作品的对比

2.3.1 从主题、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角度进行对比

2.3.2 从演奏技法的角度进行对比

2.3.3 由这两首作品映射出格什温早晚期作品风格的异同

3 格什温音乐作品的深远影响

3.1 对美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3.2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1898-1937)在美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格什温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于,运用自身非凡的音乐智慧,创造性地实现了欧洲传统严肃音乐与美国民族风格的爵士乐以及流行的通俗音乐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有关格什温的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格什温几首较知名的作品,比如《蓝色狂想曲》、《F大调前奏曲》以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而对于他的《第二狂想曲》却鲜有分析与剖析,甚至连《第二狂想曲》的谱例也十分罕见。本文将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通过对于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及《第二狂想曲》两首作品的节奏、调性、曲式结构及演奏要素的分析,来提炼格什温创作爵士乐的手法,并阐述格什温如何有机地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结合的创作手法这一实例分析,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如何创造性地发展进行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