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聚和·讲会·自鸣于朝——论明代狂儒何心隐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理论
【6h】

聚和·讲会·自鸣于朝——论明代狂儒何心隐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言

1.1“社会教化”概念的界定

1.2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3研究现状及意义

1.4何心隐生平

1.5何心隐从下至上社会教化思想的哲学根源和时代背景

2聚和堂试验——宗族教化改革的实践与理论

2.1聚和堂的建立

2.2聚和堂试验

2.2.1聚和堂的特点

2.2.2聚和堂的管理

2.3聚和堂与大同社会教化思想

2.3.1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溯源

2.3.2聚和堂宗族教化的指导思想——育欲、聚和

2.4聚和堂探索的成败解析

2.4.1聚和堂成功原因初探

2.4.2聚和堂失败原因初探

3师友“讲会”——民众教化改革的实践与理论

3.1明代的“讲会”与“会”

3.1.1明代的“讲会”

3.1.2明代的“会”

3.2何心隐的讲会生涯

3.3民胞物与、独重师友的社会教化思想

3.3.1民胞物与——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

3.3.2交尽于友——五伦之中独重师友

3.3.3自强不息——农工超为商贾、商贾超为士,士超为圣贤

3.4讲会的历史功过

3.4.1讲学的功绩

3.4.2讲学的流弊

4“自鸣于朝”——对官员的教育与争衡

4.1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4.2官员教育旨在讲明学问

4.2.1讲明学问

4.2.2 出身以主大道 ,补天下大空

4.2.3欲与百姓同欲

4.3何心隐与官员争衡的意义

分析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何心隐是儒家平民学派——泰州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泰州学派诸公被视为“掀翻天地,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的狂者,而何心隐尤为其中狂者典型。何心隐继承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发扬积极入世的儒家传统,重点关注社会教化,试图通过其社会教化实践,使整个社会臻于大同。 本文第一章为引言,重点论述了何心隐从下至上社会教化思想产生的学术根源和时代背景。 本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何心隐的宗族教化思想。宗族教化的实践是在家乡建“聚和堂”。宗族教化思想则是“聚和”、“善俗”、“育欲”。 本文第三章主要论述何心隐的民众教化思想。民众教化的途径主要是“讲会”。何心隐重视“讲会”的宣传教化作用,希图使整个社会成为“会”一般的组织。“会”内,众人关系如师友般平等一致;同时“会”中诸人相亲相爱,“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会”中诸人应该自强不息,农工超而为商贾,商贾超而为士,士超而为圣贤。 本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何心隐对朝廷官员的教化思想。对于朝廷官员的教化,何心隐主要是通过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自鸣于朝来表达。对朝廷官员的教化思想可以概括为要求朝廷官员放弃官位,出身以主大道,补天下之大空;同时朝廷官员不应与民争利,而要“欲与百姓同欲”。 最后为分析与思考,简要论述了何心隐社会教化思想对今天的一些启示以及对中国社会教化思想的进程做了一个粗糙的梳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