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羟基自由基的高效生成及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研究
【6h】

羟基自由基的高效生成及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外来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危害

1.1.1 船舶压载水是造成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1.1.2 外来海洋有害生物肆虐世界各海域

1.1.3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海洋外来生物入侵

1.2 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治理的立法公约及相关技术导则

1.2.1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

1.2.2 压载水处理技术的海洋环境安全性——G9导则

1.3 现有压载水处理技术的海洋生态安全问题

1.3.1 压载水置换法

1.3.2 机械分离法

1.3.3 紫外辐射法

1.3.4 电解法

1.3.5 臭氧法

1.4 船舶压载水绿色治理方法——高级氧化技术

1.4.1 高级氧化技术及羟基自由基特性

1.4.2 国内外现有羟基自由基制取方法及存在问题

1.4.3 羟基自由基检测的研究现状

1.4.4 高级氧化技术在压载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机理

2.1 引言

2.2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的形成

2.3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产生的氧活性粒子

2.4 生成氧活性粒子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

2.4.1 氧气的解离、电离过程

2.4.2 气态水的解离、电离过程

2.5 基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的实验验证及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实验装置的建立

3.3 分析方法

3.3.1 4-羟基苯甲酸捕捉羟基自由基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 过氧化氢测试方法

3.3.3 总氧化剂测试方法

3.3.4 总有机碳测试方法

3.4 羟基自由基高效生成的实验研究

3.4.1 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的分析与讨论

3.4.2 生成过氧化氢的分析与讨论

3.4.3 总碳变化的分析与讨论

3.5 强电离放电生成的羟基自由基与传统方法O3/H2O2的对比实验

3.6 氧活性粒子注入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反应机理及验证

3.7 强化生成羟基自由基的影响因素研究

3.7.1 初始pH值对羟基自由基生成量的影响

3.7.2 温度对羟基自由基生成量的影响

3.7.3 过氧化氢投加浓度和投加方式对羟基自由基生成量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处理船舶压载水的生物有效性

4.1 引言

4.2 基于G8导则压载水处理技术生物有效性实验的相关规定

4.3 羟基自由基压载水处理系统与实验流程

4.4 压载水中生物和水质参数的分析方法

4.4.1 压载水中生物测试方法

4.4.2 水质参数测试方法

4.5 压载水中羟基自由基的检测及处理后压载水中TRO的产生

4.5.1 压载水中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4.5.2 处理后压载水中TRO的产生

4.5.3 TRO衰减反应动力学

4.6 羟基自由基对压载水中生物灭活性能研究

4.6.1 致死压载水中藻类的TRO剂量-效应

4.6.2 致死压载水中细菌的TRO剂量-效应

4.6.3 致死压载水中藻类的时间-效应

4.6.4 基于G8导则羟基自由基致死压载水中生物实验

4.7 处理后压载水水质变化状况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外排压载水中相关化学物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中的相关化学物质

5.3 相关化学物质检测方法

5.3.1 挥发性卤代烃和卤代乙腈检测方法

5.3.2 卤代乙酸检测方法

5.4 羟基自由基处理实际压载水的相关化学物质分析

5.4.1 处理后压载水中相关化学物质含量变化

5.4.2 羟基自由基与其他压载水处理技术产生相关化学物质的对比

5.5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中相关化学物质的影响因素

5.5.1 处理后压载水中产生的相关化学物质

5.5.2 处理后样品的存放时间对相关化学物质生成的影响

5.5.3 TRO浓度对相关化学物质生成的影响

5.5.4 温度对相关化学物质生成的影响

5.5.5 初始pH值对相关化学物质生成的影响

5.5.6 羟基自由基处理藻细胞与天然有机物形成相关化学物质的比较

5.5.7 羟基自由基处理不同藻种形成相关化学物质的比较

5.6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中相关化学物质的生成机理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评估

6.1 引言

6.2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的水生生态毒性实验

6.2.1 水生生态毒性实验方法

6.2.2 水生生态毒性实验结果

6.3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6.3.1 风险识别

6.3.2 剂量-反应评估

6.3.3 暴露评估

6.3.4 风险表征

6.4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海洋环境安全评估结果

6.4.1 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及潜在危害识别

6.4.2 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评估

6.4.3 化学物质的排放及环境预测浓度

6.4.4 风险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表 ABBREVIATION

附录一 测试化学物质清单

附录二 PONY检测报告

附录三 数据集DATASET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大港口吞吐量直线上升,正在不断加剧着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使近岸海域的水生生物种群产生严重失衡,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安全。随船携带的压载水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途径。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压载水公约》要求必须对压载水进行处理,并满足相关性能标准后方可排放,同时必须严格保证外排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实现了·OH的高效生成,着重对·OH处理后外排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性进行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OH作为AOT的核心,它的规模高效生成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将O2和气态水解离、电离生成高浓度氧活性粒子O2+、O3、H2O2、H2O+等浓度为232.4 g/m3,通过射流器高压、空穴效应,实现了·OH的高效生成。采用4-羟基苯甲酸(4-HBA)高级液相色谱法和H2O2酶法分别对·OH和H2O2进行检测,验证了·OH和引发剂HO2的存在,·OH最大生成量为63.36μmol/L,是传统O3/H2O2体系·OH产量的近7倍。考虑到高浓度的·OH可将4-HBA的苯环打断矿化生成CO2的特性,提出了以反应体系中矿化生成CO2的量来间接定量·OH的新方法,目前对高浓度·OH的定量分析检测尚未见报道。确立了高效生成·OH的3条主导反应路径:①大气压强电离放电产生的氧活性粒子O2+、O3、 H2O2和H2O+经射流空穴作用反应生成·OH;②空化气泡崩溃瞬间产生的高压作用使O2+、O3、 O2分解产生·O,·O可与H2O、H2O2反应生成·OH;③空化作用产生的高压使H2O直接分解生成·OH。
  (2)以压载水中生物和细菌为主要目标生物,确定·OH致入侵生物的剂量和时间阈值,证实了·OH处理时间6s、浓度为1.5~2.5 mg/L可有效杀灭生物。实验室规模10 m3/h·OH压载水处理系统在总残余氧化剂(TRO)浓度为2.5 mg/L时,处理后压载水中所含生物指标完全满足《压载水公约》D-2排放标准,随后保存5天时间里藻类和细菌无再生现象,处理后压载水的水质状况得以明显改善。
  (3)基于IMO G9导则的要求,为验证绿色强氧化剂·OH处理船舶压载水的AOT原则,对处理后压载水可能产生的相关化学物质(R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H处理后外排压载水中RCs如溴酸盐、卤代烷烃、卤代乙腈、卤代乙酸、卤代苯酚等42种化学物质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电解法所产生含碳类RCs(如三卤甲烷、卤代乙酸)的量是·OH处理法的2.25倍,臭氧法所产生溴酸盐含量高达48μg/L,而·OH处理法无卤代乙腈和溴酸盐生成。可见,·OH压载水处理技术符合AOT原则,几乎实现零污染、零废物排放,对海洋环境无负面环境效应。
  (4)基于IMO G9导则的要求,以港口每天排放压载水100,000 m3为评估对象,对·OH处理后外排压载水的海洋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OH处理后压载水无明显的藻类生长抑制(IrC50、IyC50>100%)、甲壳类/鱼类的急性(NOAEC>100%)和慢性毒性效应(NOEC>100%)。进一步通过研究水域环境参数、压载水排放量以及RCs环境行为特性,利用MAMPEC模型获得了RCs预测的环境浓度(PEC),结合预测的无影响浓度(PNEC),证实了所有检出RCs的PEC/PNEC均小于1,表明·OH处理后压载水对海洋环境无潜在风险,是一种绿色、安全、无负面环境效应的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实现了·OH的高效生成,解决了处理船舶压载水既要保证达标排放,又要防止残留化学药剂和副产物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难题,为防治海洋生物入侵灾害、保护近岸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及保障国际远洋运输的海洋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