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42例临床分析
【6h】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42例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 内镜下活检及病理检查

4发病距确诊时间

5 治疗情况

6 复发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间收治的EGE(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一步认识EGE,为临床更有效的诊治EGE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案检索系统,检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诊断为EGE的住院患者,共有42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理化检查、内镜及病理活检检查、发病至确诊时间、治疗情况、复发情况。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在EGE亚型差异应用K-W H非参数秩和检验,对胃肠镜中各部位阳性率比较应用R×C列联表卡方检验,对治疗方式及疗效差异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
  结果:
  1、42例EGE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1.8,平均年龄为46.21±15.74岁,年龄分布,40-50岁年龄段高发。有过敏史者24例,占57%,既往确诊过敏性疾病者10例,占总数23.8%。42例患者中黏膜型共37例,占88%,肌层型2例,占5%,浆膜型3例,占7%,所有患者中黏膜型最为多见。
  2、临床症状以腹痛最多见,为38例,占90.4%;其次为腹泻15例,占35.7%。
  3、所有患者中36例AECs(absolute eosinophilic counts,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增高,占85.7%,AECs增高水平:(0.18-4.5)×109/L,平均值(1.81±1.13)×109/L。在不同亚型中:黏膜型AECs平均值为(1.51±0.8)×109/L,肌层型为(3.6±0.3)×109/L,浆膜型为(4.35±0.14)×109/L。浆膜型患者AECs水平高于黏膜型患者,H黏膜型-浆膜型=-22,P=0.008<0.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胃肠镜不同部位活检阳性率比较:胃镜:十二指肠阳性率>胃窦部阳性率>胃体部阳性率,χ2胃=8.93,P=0.0115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镜:回肠末端阳性率>回盲部阳性率>直肠阳性率>降结肠阳性率,χ2肠=17.62,P=0.000527<0.05。
  5、3种治疗方式及疗效存在差异,H=9.208,P=0.01<0.05。单纯激素治疗和联合激素治疗均优于单纯对症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单纯对症-单纯激素=-2.70,P=0.007<0.05/3=0.0167;H单纯对症-联合激素=-2.59,P=0.01<0.05/3=0.0167)。单纯激素治疗与联合激素治疗疗效无差异(H单纯激素-联合激素=-0.413,P=0.679>0.05/3=0.0167)。
  6、肌层型患者较其他亚型更易复发,单纯对症治疗的患者较其他治疗组易复发。
  结论:
  1、EGE女性较男性更易患病,存在食物、药物过敏史及过敏疾病史的患者为易患人群。EGE的患者中黏膜型最为常见。
  2、腹痛为EGE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性质主要为绞痛,部位以上腹最多见。
  3、血液中AECs水平增高为EGE诊断线索,浆膜型AECs水平高于黏膜型。
  4、胃肠镜检查及活检可确诊EGE,但不同部位的活检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以十二指肠及回肠末端最高。
  5、单纯激素治疗及联合激素治疗效均优于单纯对症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