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和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物及多发癌灶克隆起源的研究
【6h】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和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物及多发癌灶克隆起源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ER、PR、CK19、E-cadherin、CyclinD1和ki6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R、PR、CK19、E-cadherin、CyclinD1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V600E突变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克隆起源分析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RAF基因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意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恶性上皮性肿瘤显示滤泡细胞分化的形态和特征性的核。甲状腺乳头状癌总体预后良好,术后10年无病生存率超过90%,但仍有低于10%的患者出现早期出现复发、转移。寻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进行分层管理,筛选出预后不良的高危患者,对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之一是常多灶发生,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的克隆起源不仅有助于阐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判定预后,还有助于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目的:
  1.寻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和预后相关的标记物,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V600E突变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蛋白预测BRAF基因V600E突变的可能性。
  3.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的克隆起源,为阐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66例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及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K19、E-cadher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ki67进行检测,探讨它们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ER、PR、CK19、E-cadherin、CyclinD1和ki67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TNM分期等的关系。
  2.应用PCR-荧光探针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FAFV600E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及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蛋白表达量与基因拷贝数的关系。
  3.应用X染色体失活方法检测89例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克隆起源。
  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本组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Ra表达阳性率56.1%,而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阳性率1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755,P<0.0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Ra阳性细胞比例为5%75%,阳性评分37分,均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ERa阳性细胞比例(2%-10%)和阳性评分(4分)。
  2.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R阳性率(54.5%)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阳性率(1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22,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PR表达强度(阳性评分3-8分)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阳性评分4-6分)。
  3.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为98.5%,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阳性表达率(64%),P<0.05;且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分值多为8分,即>60%的肿瘤细胞呈弥漫强阳性,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阳性分值多为5分,即>10%-1/3细胞阳性表达,其中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0%的癌细胞CK19呈弱至中等强度表达。
  4.甲状腺乳头状癌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88.3%,而结节性甲状腺肿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为100%,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x2=4.740,P<0.05)。
  5.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为97%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阳性率(64%),P<0.05;两者在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均为以50%-75%细胞中等强度表达为主。
  6.ER+PR、ER+CK19、ER+CyclinD1、ER+PR+CK19、ER+PR+CyclinD1,以及PR+CK19+CyclinD1同时阳性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0%、52.5%、45.5%、30.30%、31.82%、45.45%,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阳性率分别为4.0%、8.0%、4.0%、4.0%、0%、8%,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7.女性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病灶>1cm组ER表达阳性率为82.4%,病灶≤1cm组ER表达阳性率为3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46,P<0.05);男性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病灶≤1cm组ER表达阳性率为91.7%,病灶>1cm组ER表达阳性率为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253,P<0.05)。
  8.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R阳性率(57.9%)显著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R阳性率(28.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91,P<0.05)。
  9.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E-cadherin阳性率(94.7%)显著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E-cadherin阳性率(67.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86,P<0.05)。
  10.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Ki67阳性率(10.7%)显著高于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Ki67阳性率(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65,P<0.05。男性年龄>45岁组Ki67阳性率(30.0%)显著高于≤45岁年龄组(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48,P<0.05)。
  11.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BRAFV600E突变率为85%(34/4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AFV600E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0%(36/40例)。BRAFV600E(VE1)抗体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67%。
  12.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BRAFV600E突变率,在≤45岁组与>45岁组,男性与女性,病灶≤1cm与病灶>1cm,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3.当以BRAFV600E突变蛋白免疫组化评分3+判定为阳性时,>4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BRAFV600E蛋白表达阳性率(50%)高于≤45组(36.6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组BRAFV600E蛋白表达阳性率(5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8.3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4.BRAFV600E突变免疫组化评分1+病例PCR-荧光探针法检测BRAFV600E突变的平均△Ct值(4.72)明显高于免疫组化评分≥2+病例的平均△Ct值(2.85)。
  15.提取89例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的癌旁正常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结果出现两条带的有11例,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的杂合率为12.4%(11/89)。11例中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haI消化后出现两条带的有6例。
  16.在6例14个不同癌灶中,克隆起源相同者3例,占50%(3/6),克隆起源不同者2例,占33.3%(2/6),其中病例5左侧甲状腺2个癌灶克隆起源不相同,右侧甲状腺1个癌灶与左侧甲状腺中的1个癌灶为同一克隆起源。
  结论:
  1.ERa、PR、CK19、CyclinD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提示ERa>10%的细胞中等强度阳性、PR>25%细胞中等强度阳性、CK19和CyclinD1弥漫(或>80%)中等强度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意义的辅助诊断指标。
  2.ER+PR+CyclinD1或+CK19蛋白同时阳性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的参考指标。
  3.E-cadherin阴性同时CK19或CyclinD1阳性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较为特异的辅助诊断指标。
  4.ER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灶大小有关;在女性组中,病灶>1cm者ER阳性率高于病灶≤1cm组;在男性组中,病灶>1cm者ER阳性率低于病灶≤1cm组ER阳性率;提示在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雌激素/ER可能起着促使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而在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雌激素/ER所起的作用可能和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
  5.PR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性别有关,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R阳性率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提示PR高表达可能是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较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好的分子机制之一。
  6.男性、年龄>45岁、以及Ki67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7.PCR-荧光探针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均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的检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BRAFV600E(VE1)抗体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8.应用免疫组化BRAFV600E(VE1)抗体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蛋白可预测BRAF基因V600E突变。
  9.本组89病例女性多发病灶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正常组织中人雄激素受体基因杂合子发生率为12.4%(11/89)。
  10.6例(共14个癌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克隆起源相同者50%(3/6),克隆起源不同者33.3%(2/6);提示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病灶单克隆起源和多克隆起源并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