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热轧超低碳钛低合金汽车板的组织与性能控制
【6h】

热轧超低碳钛低合金汽车板的组织与性能控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低合金汽车板的研究现状

1.2.1 合金钢的发展

1.2.2 国外汽车板的研究状况

1.2.3 国内汽车板的研究状况

1.3 合金元素的作用

1.3.1 合金元素在汽车用钢里的作用

1.3.2 Ti低合金钢析出行为的研究

1.4 影响热轧汽车钢强韧性能的因素

1.4.1 控轧控冷工艺

1.4.2 强化机制

1.4.3 显微组织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成分设计及高温变形行为研究

2.1 实验钢的成分设计

2.2 奥氏体高温变形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1 实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2.3.2 实验钢的再结晶行为

2.3.3 变形抗力的影响因素

2.4 变形抗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2.4.1 建立变形抗力数学模型

2.4.2 回归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CCT曲线的测定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钢的静态CCT曲线

3.3.2 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

3.4 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显微组织

3.4.1 未变形奥氏体相变的显微组织

3.4.2 变形奥氏体相变的显微组织

3.4.3 影响奥氏体相变显微组织的因素

3.4.4 冷却速率对宏观硬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热轧实验

4.1.2 力学实验

4.1.3 组织分析方法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合金元素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2.2 合金元素对析出行为的影响

4.2.3 合金元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节能减排、汽车轻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高强钢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一直以来,国内外高强钢的生产多采用的方案是添加Cr、Ni、Cu等贵重合金元素,导致钢材成本增加。本文以低成本高性能为基本原则,在传统C-Mn钢基础上添加微合金元素Ti,通过调整Mn(A钢(1.05%Mn)、B钢(1.5%Mn))元素含量或者添加B元素(C钢(1.5%Mn-B))或Mo元素(D钢(1.5%Mn-Mo)),采用合理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工艺,获得了良好的组织形态及纳米尺度析出物。使得钢板不仅有高强度,还有优良的冲击性能及扩孔性能,满足汽车板的性能要求。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利用热模拟实验技术,通过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实验钢高温变形行为,实验得出:(a)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相同应变条件下变形抗力在逐渐减小;(b)当温度一定时,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变形抗力增加;(c)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变形抗力不断增加;(d)B实验钢的再结晶激活能为329.8kJ/mol,同时,确定了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和变形抗力模型,得到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
  (2)利用热模拟实验技术,研究A、B、C实验钢的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绘制静态CCT曲线和动态CCT曲线。由曲线可以得出,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逐渐降低,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由于铁素体相变的影响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变形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得动态CCT曲线中的铁素体区域大于静态CCT中的区域。同时,通过金相、扫描和宏观硬度计,来分析合金元素、冷却速率和变形对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
  (3)在Φ450轧机上进行热轧实验,通过金相、扫描和透射等仪器对轧后A、B、C、D四种实验钢的显微组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a)实验钢A、B和D钢的室温组织均为铁素体,其平均尺寸分别为:6.4μm、5.2μm和1.9μm;C钢室温组织为贝氏体。(b)A、B、D实验钢铁素体晶粒内部大量的纳米析出物呈现两类尺寸,尺寸较大的析出物形核于控制轧制及道次间隔阶段,而较小析出物形成于快冷后的缓冷却过程中。而C钢中纳米粒子尺寸较均匀。
  (4)对热轧实验钢进行拉伸实验、冲击实验和扩孔实验研究。实验钢A的屈服强度最低为492.4MPa,但具有最高的断后延伸率23.6%;实验钢C具有最高的屈服强度653.4MPa,但断后延伸率较低为19.0%;4种实验钢在-40℃时的分别为51.64J、50.17J、53.24J和43.10J,低温冲击性能良好;扩孔率均在40%左右,可满足商用汽车轮辋用钢的性能要求。同时,通过扫描和电子探针等仪器对拉伸、扩孔和冲击试样断口面形貌及断口裂纹扩展情况分析影响实验钢综合力学性能失效的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