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模式探析
【6h】

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模式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传播

1.2.2 对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1.3 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视角、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技术知识的相关概念阐释

2.1 技术知识的涵义、本质和分类

2.1.1 技术知识的涵义

2.1.2 技术知识是改造事物的知识

2.1.3 技术知识的四种不同分类方式

2.2 技术知识的特征

2.2.1 内部本质特征

2.2.2 外部社会特征

第3章 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及载体分析

3.1 意识形式

3.1.1 个人记忆

3.1.2 集体记忆

3.2 符号形式

3.2.1 可感知符号

3.2.2 比特符号

3.3 物化形式

3.3.1 消费品

3.3.2 工具设备

3.3.3 产业

3.4 技术知识的三种载体总结

3.4.1 人脑储存信息

3.4.2 信息人化物

3.4.3 技术人工物

第4章 技术知识传播的相关阐释及模式分析

4.1 技术知识传播

4.1.1 技术知识传播涵义

4.1.2 技术知识传播的一般理论

4.2 技术知识传播机制

4.2.1 技术知识传播机制的涵义

4.2.2 技术知识的传播机制分析

4.3 明言性技术知识传播的普遍适用模式

4.3.1 技术知识传播模式的涵义

4.3.2 明言性技术知识传播的模式分析

4.4 基于不同载体的难言技术知识的传播模式

4.4.1 以人脑储存信息为主体的一致性模式

4.4.2 以信息人化物为主体的行动者网络模式

4.4.3 以技术人工物为主体的层级模式

第5章 我国技术知识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5.1 我国技术知识的传播现状

5.1.1 传播中的互动不平衡

5.1.2 技术知识吸收能力较差

5.1.3 与技术知识传播所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不完善

5.2 国外技术知识传播的经验

5.2.1 美国的技术知识传播:建立技术知识的立体传播网络

5.2.2 韩国的技术知识传播:政府的积极参与介入

5.3 对我国技术知识传播的建议

5.3.1 建立多元化的技术知识传播体系

5.3.2 塑造良好的技术知识传播环境

5.3.3 加强宏观调控

第6章 结论

6.1 技术知识的三种存在形式及载体

6.2 技术知识的传播模式分析

6.3 研究技术知识传播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6.4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技术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技术知识的传播相应地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关系到技术知识能否实现外部化,充分发挥其社会应用功能。同时这种传播也促进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反作用于技术知识本身,形成一种双向的发展。因此,从哲学视角深入解读技术知识的本质、存在形式,并且带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出技术知识的传播模式,对于我国技术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首先讨论了技术知识的哲学本质,并且分析出技术知识区别于其他知识的最大特征是难言性,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意识形式、符号形式和物化形式三个方面研究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与载体。之后讨论了技术知识传播的一般理论与机制,力求依据于不同载体的技术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区别,来划分出能够代表其特质的传播模式。最后,总结我国本土的技术知识传播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改进技术知识传播,更好地实现其传播效率而献计献策。
  技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有意识、符号与物体三种形态,本文立足于技术知识的这三种不同存在形式,总结出了技术知识的载体,分别是人脑储存物、信息人化物与技术人工物。作者认为,难言性使得技术知识的传播与普通知识的传播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可以划分出技术知识传播的三种特殊模式:一致性模式、行动者网络模式和层级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