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
【6h】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政策

(一)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三)农业“大跃进”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政策

(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废除人民公社的旧体制

(四)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政策

(一)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启动农村税费改革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政策

(一)废除农业税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非农就业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四)不断加强国家对于“三农”的投入力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建国以来党中央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演变的历史启思

(一)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是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主要路径是党的群众路线

(三)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在于制度保障

六、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村经济运行呈现出的新特点

(二)农村发展所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党中央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广大翻身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焕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又使广大农民经过集体化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起点。但是在随后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急于求成,草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肯定了在农村中兴起的“大包干”,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土地经营权变革的先导,带领广大农民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时还废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面对农业市场化的大趋势,党中央又提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于2005年彻底废除了存在已久的农业税,激发了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加大农村投入力度都作出了详实的规划,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政策指引。
   本文归纳阐述了建国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透析了这些政策历史演变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当今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状况,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本文共分为七部分,各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分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第二部分,回顾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第三部分,历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第四部分,评析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第五部分,通过总结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分析了政策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出了政策演变的历史启思。第六部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所面临的新形势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