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心即理到心外无理——浅谈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6h】

从心即理到心外无理——浅谈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一、陆王心学及其历史地位

二、陆王心学学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立意宗旨及研究方法

(一)立意宗旨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陆王心学的发展脉络

一、总论

(一)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二)心学的代表人物

二、陆学初创

(一)“心即理”的提出

(二)本心与发明本心

(三)朱陆之辩

三、王学后兴

(一)“心即理”与“心外无理”

(二)心外无物

(三)良知与致良知

(四)知行合一

第三章 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

一、心本体论——对心本论的继承

二、良知乃是非标准——对良知本心论的继承

三、对陆九渊心学境界的继承

第四章 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超越

一、本体论上的超越

(一)从“心即理”到“心外无理”

(二)从“吾心即是宇宙”到“万物一体之仁”

二、方法论上的超越

(一)从“先知后行”到“知行合一”

(二)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

三、境界上的超越

(一)承陆融朱,心理为一

(二)融佛汇道,三教互摄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陆王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分支,是宋明之际与理学并立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天人关系是宋明之际的主要哲学命题,针对于程朱理学提倡“性即理”,过度强调“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主体存在性这一倾向,陆九渊则提出了“心即理”、“本心”、“发明本心”等一系列心学思想,力图扭转程朱理学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阐释和其学说所造成的“天人相分”的境地。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前人对于心学的发展成果以及佛道两家的思想,对陆九渊既有的心学思想加以完善和提升,提出了“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极具自身特色的心学理论,注重个体的存在性及自身价值,注重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将心学思想融会贯通集其大成,成为宋明之际天人合一的典型范式。本文试图通过对陆王心学的纵向比较,找到陆王心学的发展脉络,为心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和比较研究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陆王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历史地位、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立意宗旨研究方法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第二部分,主要对陆王心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个梳理,首先阐明心学是在历史前提前提下产生和发展的;然后针对心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陆九渊和王守仁二人的心学体系进行了简要梳理,大致说明了二人心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以及王守仁在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的过程中是如何批判吸收的。
  第四部分,针对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超越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逐一阐述,首先是本体论上的超越,其次方法论上的超越,最后是心学境界上的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