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风险社会视角下微信谣言传播与接受分析
【6h】

风险社会视角下微信谣言传播与接受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内容与问卷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风险社会

(二)网络谣言

(三)微信谣言

二、风险社会下微信谣言的实证调查

(一)研究假设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结果

1.年龄、学历与微信谣言传播存在相关性

2.生活中所存在的风险更易使微信谣言进行传播

3.强关系中的微信好友更易对谣言传播造成影响

(三)研究结论

三、风险社会下微信谣言的传播分析

(一)微信谣言传播形式

1.风险与感知:“数据”、“专家说”弱化风险感知

2.风险与技术:图像技术化处理影响风险判断

3.风险与表达:“致死”、“癌症”引起恐慌心理

(二)微信谣言传播过程

1.微信谣言的传播内容分析

2.微信谣言的信息源分析

3.微信谣言的传播过程分析

(三)影响传播行为的风险因素

1.不满情绪的抒发

2.利益的驱动

3.虚拟社区中的从众风险

四、风险社会下微信谣言的接受分析

(一)TAM接受模型

(二)微信谣言风险要素的接受模型分析

(三)影响接受行为的风险因素

1.强关系引发信任风险

2.健康风险加剧恐慌心理

3.环境风险利于产生接受行为

4.替代性新闻缓解风险的不确定性

五、风险社会下微信谣言的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微信谣言的监管现状

(二)微信谣言的监管问题

(三)微信谣言的监管建议

1.及时处理风险,避免大规模传播

2.提升民众的辨识能力,避免信任风险传播

3.加强公众号与普通用户的行为规范,转发前须三思

4.设置专门辟谣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微信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信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容易。但这种便捷的信息载体也使谣言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扩散的范围,对微信用户的理性意识、科普文化常识、判断力和决策力来说是一种考验。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微信谣言传播与接受的机制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从风险社会视角对微信谣言传播与接受的效果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监管问题给出建议。
  文章主要试图回应两个问题:“生活中所存在的风险是否更易使微信谣言进行传播”和“强关系中的微信好友是否更易对谣言传播造成影响”。这两个问题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而得出。
  首先,从风险社会视角来谈微信谣言。通过统计得知,52.1%的人认为“生活中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使其更易接受与传播谣言。特别是近几年频发的食品卫生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大大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微信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其次,从强关系理论谈微信谣言。相较于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强关系中的微信好友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这就增强了微信关系的黏性,提升了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度。另外,官方媒体、权威人士与微信用户有长期互动,也利于提升信任度。经笔者调查发现,受信任的程度越高越更易使人们相信其发布的内容。
  总的来说,微信谣言的内容是基于当下风险环境而产生,借助网络放大了风险社会的各类风险,而风险社会中人们的恐慌心理又反过来影响其对微信谣言的判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