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土高原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及减贫效应分析——以彭阳县为例
【6h】

黄土高原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及减贫效应分析——以彭阳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1.5技术路线

2.1概念界定

2.2理论基础

2.3研究进展

3.1自然地理环境

3.2社会经济概况

3.3研究区贫困现状概述

第四章多维贫困的测度及空间异质性分析

4.1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多维贫困结果测度与分析

4.3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探析

4.4多维贫困的发生机理剖析

第五章基于多维贫困的精准扶贫减贫效应分析

5.1倾向得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5.2倾向得分法的匹配与检验

5.3家庭人均纯收入减贫效应

5.4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

5.5基于减贫成效的精准扶贫困境分析

第六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精准扶贫优化策略选择

6.1 PRED系统模型结构

6.2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6.3不同策略的模拟结果

6.4精准扶贫的优化策略

7.1结论

7.2创新点

7.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在精准扶贫阶段,中国的贫困呈现出相对贫困取代绝对贫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除收入外的教育、健康等维度的贫困问题突出,因此在脱贫攻坚拔寨阶段,需要从多维贫困角度聚焦贫困问题。而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和农村经济贫困的复合地区,脱贫难度大,呈现多维贫困状态。因此从多维贫困角度聚焦黄土高原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检验其减贫成效,有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展开,对于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A-F法对研究区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揭示黄土高原地区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及其发生机理。测度多维贫困程度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多维减贫的视角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减贫效应。最后根据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选择最佳的扶贫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呈现显著的多维贫困。k=3时,多维贫困指数(MPI)为0.045,平均剥夺份额0.361,主要致贫维度是住房、健康和教育,贡献率分别为0.263、0.245、0.227,收入维度贡献率仅占0.130。
  (2)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分析。MPI空间自相关Moran'sI值为0.2,即存在正相关,呈现“北部、(西)南部高,中部低”的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行政村到镇中心的距离、村平均高程、村委会到主要河流的距离是影响MPI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其决定力q值分别为0.552、0.396、0.326,且在OLSR和QR中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农户福利缺失、基础设施落后与产业发展受阻、乡镇政府职能被削弱的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分异机制。
  (3)彭阳县精准扶贫多维减贫成效显著。人均纯收入的减贫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彭阳县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144.69~2106.05元/年。各维度的减贫效应检验结果显精准扶贫政策使农户的贫困指标数量七减少了50%,同时各维度的贫困程度均有降低,资产维度减贫效果最显著、效果尚不明显的是教育维度,健康维度的贫困虽然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其贫困程度仍较深。减贫成效由高到低依次是:生活、资产、住房、收入、教育、健康维度。
  (4)扶贫优化策略的选择。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政策优化模拟,并选择了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建议借助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移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医疗、住房、交通设施落后等的同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