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中国之谜”视角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物价的关系
【6h】

从“中国之谜”视角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物价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中国之谜”的提出

1.2.2“中国之谜”存在性研究

1.2.3“中国之谜”:货币供给量与物价非常规关系的解析

1.3研究内容及创新点、不足之处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模型的说明

2.1数据选取说明

2.2应用的方法模型

2.2.1格兰杰因果检验

2.2.2向量自回归模型

2.2.3灰色关联度法

2.2.4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第三章 “中国之谜”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3.1超长期中M2、CPI、GDP关系分析

3.2长期中M2、CPI、GDP关系分析

3.2.1 M2、CPI、GDP的相关性分析

3.2.2 M2、CPI、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2.3基于VAR模型的M2、CPI、GDP关系分析

3.3短期中M2、CPI、GDP关系分析

3.3.1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M2、CPI、GDP的相关性分析

3.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中国之谜”:货币供给量与物价非常规关系的解析

4.1不同阶段中各变量与M2的关联度分析

4.2各变量与M2关系的计量分析

4.2.1协相关分析

4.2.2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4.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5.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货币供给量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其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早已备受人们关注。货币供给的投放方向与规模的大小对物价的变动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早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但自从麦金农提出了“中国之谜”现象,即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存在非常规的正相关关系后,中国到底存不存在此现象,以及对此现象的解释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超长期、长期、短期出发,运用相关性分析、VAR模型以及回归方法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物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超长期时,货币供给量与物价保持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中国之谜”现象是不存在的;长期时,货币供给单方面影响物价的变动,但影响有限,且存在时滞效应。相反,物价与经济增长都不是货币供给的格兰杰原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是由物价与经济增长引起的;短期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率大于物价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和,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两者没有显著影响,揭示出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变动存在着非常规关系。即短期时“中国之谜”现象确实存在。
  接着,对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反常关系原因的解释,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阶段讨论样本期间内各变量与货币供给量的灰色关联度的大小。结果发现GDP与M2的关联度最大;CPI与M2的关联度最小,符合“中国之谜”结论;房地产市场对M2的影响在前两阶段不及股票市场对M2的影响,关联度较弱,后两阶段却相反。其次,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整个样本期间只有国内生产总值与商品房销售额对货币供给量有影响,而物价与股票成交额对货币供给量没有影响。充分说明了货币供给量与物价之间不存在常规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各阶段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对货币的分流作用,而总体上房地产市场较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应仅仅关注CPI,而应关注更广泛的物价变动,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