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话语风格中的性别差异:汉语环境下大学生言语社区男女话语风格研究
【6h】

话语风格中的性别差异:汉语环境下大学生言语社区男女话语风格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Robin Lakofr发表的《女性和女性的地位》一书标志着实质性性别语言研究的开端。国内外关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大体可归为三类:(1)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2)男性、女性言语差异研究;(3)语言性别歧视以及男女言语差异成因探讨。本文以汉语环境下青岛大学男女大学生语言社区为例,探讨男女大学生话语风格中的性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此验证莱考夫(Lako国、齐默尔曼(D.Zimmerman)、费什曼(P.Fishman)、坦嫩(Tannen)等语言学家的在性别语言研究方面的假设和观点。
   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富有创造性。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包括新的语言变体。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言语行为日趋成熟的阶段,因此他们的言语行为最能体现语言,甚至整个社会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对调查问卷和会话录音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从话题选择、话语量以及会话策略三方面对汉语环境下男女大学生的话语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部分研究结果验证了莱考夫(Lakoff、费什曼(P.Fishman)、坦嫩(Tannen)等语言学家的观点,但也有部分结果对他们此前的假设和看法提出了挑战。在本实验中,在与异性交谈时男性大学生谈论的话题并不局限于体育、网游与时政,他们也会与异性谈论时尚和影视;女性则开始关注体育、网游与时政,同时减少了对家庭和情感的谈论。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日常交际中,女性大学生提出问题和给予最低回应的频率确实高于男性,但他们普遍都认为提问表示对淡论的话题感兴趣,给予最低回应则表示礼貌。
   作者从两大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即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内部影响主要来自生理、心理和认知三方面;外部影响则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社会和语言都是动态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本文以中国大学生言语社区为例研究男女大学生的话语风格其目的就是希望引起人们对语言及社会变化的关注,同时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研究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提供参考,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性别语言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