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方寸之地,具千里之势”——非遗语境下的鲁派内画传统技艺解析
【6h】

“方寸之地,具千里之势”——非遗语境下的鲁派内画传统技艺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历史溯源

2.1 概述

2.1.1 鼻烟与鼻烟壶

2.1.2 内画鼻烟壶

2.2 鲁派内画发展简史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派内画传承谱系与传承人

3.1 鲁派内画传承谱系

3.1.1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956年

3.1.2 公私合营时期1956年——1988年

3.1.3 新的传承模式创立时期1988年——至今

3.2 鲁派内画传承人

3.2.1 鲁派内画重要传承人物小传

3.2.2 鲁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派内画代表作品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4.1 鲁派内画的分类

4.1.1 按载体材质划分

4.1.2 按外部造型划分

4.1.3 按绘画颜料划分

4.1.4 按绘制画法划分

4.1.5 按题材内容划分

4.2 鲁派内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4.2.1 内画器型特征

4.2.2 内画风格特征

4.2.3 绘制技艺特征

4.2.4 内画书写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工具及工艺流程

5.1 鲁派内画传统绘制工具及原料

5.1.1 传统绘制工具

5.1.2 传统原料

5.2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工序及流程

5.2.1 画作绘制

5.2.2 配制辅料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遗语境下的鲁派内画传统技艺解析

6.1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的重要价值

6.1.1 历史及文化价值

6.1.2 科学及技术价值

6.1.3 社会及经济价值

6.2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的现存问题

6.2.1 本真性破坏的问题

6.2.2 现代操作的问题

6.2.3 新工艺、新技术的问题

6.2.4 传承人员流失与断代的问题

6.2.5 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

6.2.6 表现形式局限的问题

6.3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的保护措施

6.4 鲁派内画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6.4.1 与区域内相似产品的对比

6.4.1 现代生产工艺及创新

6.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鲁派内画与京派、冀派、粤派内画在业内并称为中国内画四大流派。其鼻烟壶造型百变,新颖别致,工艺精巧,以圆、扁、方、长、棱、梯、椭及拟物等器型的琉璃、水晶、玉石料做壶坯,以特制的弯型细竹笔,在豆大的小口伸入壶内绘出各种画面,有“方寸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形象盛赞,其工艺难度大,成品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清光绪年间,协顺帽庄的王滋与博山商人王凤诰将北京鼻烟壶内画技艺传到琉璃鼻烟壶产地山东淄博,光绪十六年(1890年)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解决了内画鼻烟壶内壁磨砂成毛面便于绘制的技术难题,这是与内画毛笔改革一起被中国内画界注重的传统绘制工具革新。当时的画师孙坦普、薛向都等人潜心钻研、反复琢磨掌握了内画技艺,成为鲁派内画的创始人物和我国内画史上的一代名师。经过多年发展,鲁派内画鼻烟壶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琉璃工艺品,风格独特,赢得“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的赞誉。
  受齐鲁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鲁派内画多以历史典故、神话故事、传统题材为主,常给人充盈的文化气息,特别是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经常出现精品之作,其画面多显粗犷豪放,风格大胆泼辣,地方特色极其鲜明,能明显区分于京派、冀派、粤派的内画,其风格不媚不俗,集深厚的意境、亲切的生活气息和富有情趣的画面于一体,具有相当的艺术冲击力。从内画鼻烟壶面世到今天,鼻烟几乎绝迹,而内画鼻烟壶则成为了我国特有的高档工艺品,并扩展到更多器型,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文物和收藏界的青睐。
  鲁派内画虽脱胎于京派内画,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几代传承人的奋发努力使得鲁派内画欣欣向荣。他们各显其能,各具风格,造就出像张广庆、李克昌、文向君、孙即杰、张广忠、王继泉、吴建柱、陈东舜、王孝诚等工艺美术大师多人,鲁派内画的绘画风格被概括为“气势恢弘、大气磅礴、粗犷豪放、气壮山河”,在中国内画行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城市化变迁,特别是在全球化、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等影响下的文化变迁,都对鲁派内画带来了无形的影响。如今鲁派内画的生存也面临着很多的困扰,如:受到本真性破坏、现代操作影响、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人员流失与断代、侵犯知识产权、表现形式局限等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篇论文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考察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鲁派内画传统技艺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文章主要介绍了鲁派内画的历史由来、传承体系、代表作品及技艺流程,侧重分析了鲁派内画的独特艺术特征与重要价值,并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观察它所面临的现状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与保护措施。
  文章作为笔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项目(11CG125)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11WJ05)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从介绍鲁派内画的背景入手,阐述了鼻烟、鼻烟壶、内画鼻烟壶与鲁派内画之间的历史渊源,并对中国内画四大流派的艺术风格比较做了简要概述。文章的重点和特色之一是全面有序地表述了鲁派内画的传承史,详尽完整地记录了鲁派内画的制作过程,填补了鲁派内画现有图文资料上的缺失。本文重点之二是通过对鲁派内画代表作品的分类剖析,归纳出鲁派内画区别于其他内画流派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其内画器型、内画风格、绘制技艺以及内画书写四部分进行论述。其三,以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为基本线索,系统总结了鲁派内画在现代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重要社会学价值。最后,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实际步调出发,把从田野考察中搜集而来的资料做整理,将发现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汇总,结合现有的保护政策与保护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保护措施,希望对鲁派内画的传承发展有所益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