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语》英译文语篇的情态责任对比研究——以亚瑟·威力、刘殿爵英译本威力
【6h】

《论语》英译文语篇的情态责任对比研究——以亚瑟·威力、刘殿爵英译本威力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The Analects

2.2 Studies on Modal Responsibility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Collection

Chapter Four Theoretical Framework

4.1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Framework about Modality

4.2 Modal Realization

4.3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4.4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 Stud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Modal Responsibility in Waley’s and D. C. Lau’s versions at Systemic Functional Level

5.1 Data Description

5.2 Mod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

5.3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Research Findings

6.2 Inspiration for Translations of the Classics

参考文献

Published Papers during Study of MA

致谢

展开▼

摘要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也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甚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部记录春秋和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后学弟子思想言行的经典著作。它共二十章,是语录体散文风格。
  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陆续出现了许多《论语》英文版本,到目前为止,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的英语版本数量大约为60个。虽然有很多英文翻译,但是关于《论语》译本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论语》译文语篇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实用的理论框架。评价理论是马丁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在语篇语义的层面对人际意义进行功能分析的模型。本研究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马丁的评价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标注工具Tree Tagger3对语料赋码,使用语料库软件BFSU PowerConc进行检索,结合对数似然函数Log likelihood,试图对亚瑟·威利和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比情态责任在《论语》英译文语篇中实现方式的异同,并对两个译本翻译中表达情态责任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细探讨。
  研究结果发现虽然情态责任的表达手段两人都有涉及,但具体钟爱有所不同。亚瑟·威利和刘殿爵在翻译《论语》过程中,高、中、低三种责任分别反映在两个版本中,其中高情态责任包括:(1)高量值情态操作词、明确主观倾向;(2)中值情态责任:中量值情态操作词、隐性主观和客观倾向;(3)低值情态责任:低量值情态操作词、明确客观倾向。其次,这两个版本情态责任或高量值或低量值的实现方式,在评价理论介入系统的对话紧缩(contraction)和对话扩展(expansion)也分别各有体现。威利擅长使用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表示心理类动词和否定形式表达情态责任。刘殿爵善于用形容词词组、被动语态和“there be”结构来表达情态责任。总体呈现出在翻译过程中威利倾向承担高情态责任,刘殿爵则采取回避责任的翻译策略,更倾向低情态责任。
  本研究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中外译者在《论语》翻译中情态责任的表达方式,为《论语》的研究和解读其它中国古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语言学界对《论语》译本的关注。情态责任研究拓宽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加深对语篇意识形态的探讨,同时也为该理论在古汉语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