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国立求生存:私立成华大学研究(1945-1952)
【6h】

以国立求生存:私立成华大学研究(1945-1952)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史料

一、“改国立”诉求初现:由光华到成华

(一)“永久留川”的兑现还是无奈之举?

(二)易名风潮

(三)学校社会基础的“地方化”

小结

二、依托地方:边缘化私立大学的生存困局

(一)王兆荣长校——“欣欣向荣”的成华

(二)经费筹措与办学困境

(三)院系扩充受挫与定位迷失

小结

三、“请改国立”风潮:私立大学生存危机的加剧

(一)团校矛盾

(二)风波再起

(三)学潮的平复与学校的惨淡经营

小结

四、名实错位:私立大学向死而生

(一)成华的改造与调整

(二)私立大学“公立化”:经费来源的变更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清末国人以与西方进行“学战”为目的,倡设私立大学。以后见之明观之,私立大学最终“不行于吾国”,其“何以不行于吾国”由此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往往自命负有某种教育或社会理想,在民国时期也曾一度居半壁江山之地位。随着国民政府国家教育文化预算的建立,国立大学纷纷实现“国款办国学”,完成“再国立化”。私立大学因为缺乏相对稳定的财源,相形之下,在师资、设备等方面逐渐处于劣势。社会上亦形成歆羡“国立”的心理。抗战前后,“请改国立”成为部分私立大学的一种生存策略。
  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后“永久留川”,易名“成华”,私立成华大学由此立校。学生以此为契机发动风潮,请求政府接办,理性地追逐“国家”名号背后蕴含的实利。国民政府受限于财政能力无法因应私立大学的请求,学生“以国立求生存”的诉求暂时潜伏。私立成华大学由四川地方实力人物掌控,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远离中央政权,只得依托地方办学。川籍校董利用其在军政商各界编织的社会网络,为学校筹措办学资金。但以此种方式募集的经费或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上的人情往来,或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且以一次性、随机性捐赠为主,远无法满足私立大学持续性的运转需要。校董们不仅身兼数职,且领有多校董事头衔,故不能专责于学校事务。国共内战爆发、地方财政恶化、持续恶性的通货膨胀、公众淡薄的公益意识、成华大学本身办学成绩不彰等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边缘私立大学渐步入过分依赖学费办学的生存困局,办学定位亦随之迷失。私立大学依靠社会资源办学,远离政治喧嚣,本应处于国家权力系统的边缘地带。但川省地方实力派与地方党团势力发生抵牾,私立成华大学身处其间,校园空间亦随之成为政治角逐的场域。学校本身的生存危机成为政治动员的一大法宝,“请改国立”风潮再起,学潮与政潮相互激荡,大学难以“独善其身”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共建政后,私立成华大学在大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招生、毕业生就业等多个方面,受到新政权的监管与改造;学校自身也积极迎合政府需要突出其以财经系科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进而不断获得西南文教部的经费补助,向死而生的过程中呈现出些许生气,“名实”亦发生错位,最终以“公立化”作结。
  西方私立大学因政治与宗教的二元格局、社会自治的传统与机制,得以始终保有独立性与自治性,并维持充足的生存空间。近代中国社会却在“国进民退”中无力抵御国家权力的下移,且未能建立起公众持续捐款、学校吸取社会资源再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制度性机制。身处其间的私立大学不得不向国家政权靠拢,“以国立求生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