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女身成佛”到“女身当王”——女性主义视角看《大云经》
【6h】

从“女身成佛”到“女身当王”——女性主义视角看《大云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佛教视野下的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二、佛教与女性主义

第二章 “女身成佛”之缘起

一、印度佛教:“女人不得作佛”

二、中国佛教:“女身成佛”

第三章 《大云经》与“女身当王”

一、“女”的三重身份

二、“女”权

第四章 “女身当王”的实践路径

一、儒家礼制下的女性

二、《大云经疏》的释经与符谶

三、武曌“女身当王”: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

四、女性经验的引入:从他者到主体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与儒家对于女性的贬低态度相反,大乘佛教典籍中有大量“女身成佛”的描述,但这种男女平等成佛的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从印度原始佛教典籍中“女人不得作佛”的“五障”观念中演变而出的。佛教在实现女性成佛后,甚至把儒家礼制压抑下的女性带到政治领域,实现了“女身当王”,尤以昙无谶所译的大乘经典《大云经》为重,一方面其在理论上展现了菩萨现女身当一国之王,教化众生的情景;另一方面它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实践上成为唐武后女身当王成功范例的舆论工具,武后以此经建立自己政治称王、佛教作弥勒佛的舆论基础。然而对《大云经》的研究少有从佛教理论或女性主义思想视角出发。为了填补学界对《大云经》佛教理论探究的空白,为中国女性主义者增加佛教意义上的女性观诠释,为中国女性主义运动开拓更多元化的方向,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大云经》中“女身当王”,并以文本分析、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佛教中“女人不得作佛”到“女身成佛”,最后到“女身当王”的演变史,并运用影响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女身当王”思想对儒家女性的影响,诠释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佛教比丘尼、在家居士等善女子如何彰显自我价值。
  本文第一章确定理论框架。对女性主义运动和佛教女性研究进行历史考察,表明了佛教女性主义试图通过分析佛教领域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及根源,消除性别歧视,实现佛教男女平等权利,确定佛教女性的主体地位,葆有她们经验与价值的独特性。
  本文第二章对于“女身成佛”源流进行分析,从印度佛教时期“女人不得作佛”到佛教传入中土,儒佛交融环境中呈现出的“女性成佛”。印度佛教时期,女身垢秽而具“五障”,佛陀多次拒绝大爱道出家,女性出家难,在戒律上女子要修持八敬法,及式叉摩那位的“四根本”与“六法”;大乘佛教时期,基于平等佛性女性具有成佛可能,基于比丘尼、禅婆的高超佛教境界,菩萨传入中土转男为女且衍生出新的菩萨女身身世说,说明了儒佛交融背景中的女性在修行上能够成就佛果。
  本文第三章则以佛教女性观为基础,对《大云经》中的“女身当王”经文进行重点分析,经文中的“女”有三重身份,一是多欲懦弱的性格心理形象;二是护持佛法的虔诚信徒形象;三是非实质的化身形象。“女身当王”所展现出的不仅是可做转轮王的世俗王权;也包括女性授记成佛,作菩萨或佛的佛教权。
  本文第四章结合《大云经疏》和比丘尼所撰文献,从实践角度对“女身当王”进行分析,以武曌“女身当王”的实例表明儒家体制下的佛教女性如何保有自我主体性。一方面,武曌的成功范例给女性更多的自主权,在家居士和比丘尼从家庭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向外说法讲道;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分子佛学水平的提高,女性经验进入到佛教领域,女性讲经说法层层涌现,女性在具体实践问题上,迥然于男禅师进行说法传道。
  最后对前文梳理,得出结论:武曌的这种实例启示我们“女身当王”的三种途径,一是当佛教权力之王,指护持佛法,女性从个人自我修持到度化他人,开堂说法;二是当世俗王权之王,女性从家庭领域进入到世俗权力之中,以政治权为主,参政积极;三是当女性佛教文献之王,指女性经验进入到佛教典籍,建立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者也为女性,体现女性视野下的价值观。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佛理角度阐释《大云经》中“女身当王”的内涵,并与薛怀义等僧所译《大云经疏》相比较,分析女身何以成王;第二,将佛教与女性主义结合,具体阐释佛教女性主义的的内涵,不仅包括女性权力,也包括女性的经验的引入,女性主体的确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