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主义健康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与着力点分析
【6h】

社会主义健康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与着力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

3.4 资料分析

3.5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健康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形势分析

4.2 健康新农村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标准分析

4.3 健康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建

4.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健康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之一,也是保护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1]。社会主义健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且需要长期努力的复杂工程。由于建设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在寻找切入点时显得相对困难。现阶段我们该依托哪些着力点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重要且基本的卫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目的:
   对健康新农村所涉及的内涵及其相应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并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高效地改善我国农村卫生状况及农民健康水平,让农民充分享受健康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具体目的如下:
   1、明确健康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标准;
   2、了解我国健康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形势;
   3、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我国健康新农村建设的框架及指标;
   4、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健康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复习法:通过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并述评,界定健康新农村内涵;
   (2) Delphi法:在上述基础上,选择相关专家20名,采用Delphi法开展2轮咨询,并对咨询结果进行相应处理,形成健康新农村建设框架;
   (3)专家咨询法:选择相关专家10~15名,对建设框架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健康新农村建设着力点。
   主要结果:
   主要研究结果分4部分,简述如下:
   (1)“健康新农村”的内涵。明确“健康新农村”内涵的关键在于对“健康”(healthy)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健康”涵盖了农村中与农民健康相关的各种元素,即理想的“健康新农村”应当营造出一切有利于农民健康的条件和机制。“健康新农村”的基本概念就是通过对环境、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生物、心理、社会等影响农村居民健康因素的积极干预,建立以安全的公共卫生环境、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公平的医疗费用保障和有效的政府支持为内容的健康保障制度,形成有益于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和促进农村居民健康。
   (2)“健康新农村”的基本标准。生活环境生态、安全、和谐程度高;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普及程度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程度高;医疗费用保障水平高;传染病发病率低;农村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
   (3)“健康新农村”的基本框架。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构建“健康新农村”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
   (4)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课题组专家把优先领域分为三大类:一是针对重点人群;二是针对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三是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可供选择的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对系统的文献复习,我们对健康新农村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健康新农村建设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形成关于健康新农村建设框架的初步设想,即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三大体系和政府支持一大支持。在文献复习和评述,形成基本设想后,选择并邀请公共卫生领域相关专家,利用Delphi法构建健康新农村建设项目框架。在Delphi法构建健康新农村建设项目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健康新农村建设框架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健康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1)降低出生缺陷,确保母婴平安,提高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母婴健康行动;(2)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每个儿童享有规划疫苗接种;针对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人畜共患病等重点或新发传染病、地方病,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地遏制和降低这些疾病的健康危害的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3)遏制慢性疾病的高发病率、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导致的失能、致残、早逝和沉重的疾病负担的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4)提高饮用水安全水平,降低水源性疾病,包括与水相关的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发生,提高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置比例的环境与健康行动;(5)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降低与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生。其工作重点应放在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通过开展一系列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机能和素质,促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控制烟草使用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6)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划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按照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协调互动,信息互通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适应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7)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础、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健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强化基层医疗保险制度行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