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地旅行家——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玛莎·葛尔虹
【6h】

战地旅行家——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玛莎·葛尔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被“忽视”的战地旅行家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价值

第二章 不断追梦的玛莎·葛尔虹

2.1 文学梦起法国

2.2 新闻梦起起西班牙

2.3 人生梦止伦敦

第三章 玛莎·葛尔虹的战地轨迹

3.1 西班牙内战——拉开战地记者的序幕

3.2 中国战场——展现敏锐的政治触觉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地报道走向成熟

3.4 越南战争——反战思想下的新闻报道

第四章 玛莎·葛尔红战地新闻报道特点分析

4.1 玛莎·葛尔虹战地报道特点的形成基础

4.2 玛莎·葛尔虹战地报道——“有感情的新闻”(Journalism of attachment)

4.3 玛莎·葛尔虹战地报道的效果研究——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第五章 结语 真实——新闻作品的灵魂和底线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玛莎·葛尔虹(1908-1998)(MarthaGellhorn),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游记作者和小说家。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在60多年的记者生涯里,她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二战、冷战末期等几乎所有重要国际战争的前线报道。在她81岁高龄时,她还采访过美国入侵巴拿马的战争,但是晚年身体的疾病让她几乎全盲,以致于她最后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玛莎·葛尔虹新闻奖(TheMarthaGellhornPrizeforJournalism)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玛莎·葛尔虹新闻奖是以著名的战地记者玛莎·葛尔虹命名的新闻类奖项,它于1999年由玛莎·葛尔虹基金会创立,它的评选遵循以下原则:这个奖项是颁予“玛莎·葛尔虹式”的新闻报道,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来自底层的视角”(Theviewofground),报道基本上必须是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穿透事件固有的说法,能够直击被普遍流行的观点所淹没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获奖者能够用强有力的实证,讲述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从而打破新闻报道沦为政治宣传,成为玛莎所说的“官方口水”的局面。报道的主角可以是本国人和事也可以是外国人和事。该奖项每年颁发给在重要的出版物或有信誉的新闻网站上用英语写作的记者。
   作为一名著名的美国战地女记者,玛莎同时兼具小说家的身份,她擅长长篇新闻特写写作,一生出版小说及散文13部,长期供职于美国《克里尔》周刊,担任其战地记者。她亲身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足迹遍布五大洲。但是她却没有被写入《美国新闻史》,也没有被《外国新闻史》所提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玛莎的一生极具冒险精神,她喜欢到处游历,凡事渴望亲眼所见。西班牙内战、二战、越战等20世纪的重大战役,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下,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她渴望梦想,也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梦想。正是这样一种勇敢追梦的个性,造就了这位战地旅行家。玛莎在西班牙内战开启了战地记者生涯,在中国战场展示出敏锐地政治嗅觉,在二战得到历练并迅速成熟,在越战爆发出鲜明的个人特色。沿着她的战地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玛莎式文学与新闻的交织与蜕变。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玛莎还留下了一种颇具争议的新闻写作形式——被她称为“有感情的新闻”(thejournalismofattachment)。前BBC战地记者马丁·贝尔(MartinBell)对此做了定义,这种新闻写作形式极具感情色彩,它对于美丑、对错、受害者和压迫者的描写不是基于新闻推崇的客观立场。探究其原因,除了玛莎本人的个性之外,小说家的身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玛莎如何处理文学与新闻的微妙关系,她的这种新闻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具体表现如何,新闻界对此的评价如何以及她对战地报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非常具有研究意义,也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玛莎生活的20世纪,硝烟弥漫,人类在战火中反抗和重生,那个时代本身就意义重大,玛莎·葛尔虹身处那个时代,记录那个时代,也评论那个时代,她的人生和作品被深深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当时怀揣新闻梦想的战地记者一样,玛莎争取一切机会亲临前线战场记录细节,但玛莎的个人风格(尽管颇受争议)却让她与众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使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国内学术界对于玛莎·葛尔虹的研究几乎没有,在厦门大学杨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国》一书中,将她作为海明威的“新婚妻子”,一个配角的身份提及,迈克尔·埃默里所编写的《美国新闻史》中也没有关于玛莎葛尔虹的介绍和描写,张威在《报道中国:抗战时期在华美国女记者研究》一文中,曾经在“自由派的实绩”一章中对玛莎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对她系统,详细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因而本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外国新闻史,以及外国战地记者研究的一个补充。另外在中国战地女记者日益涌现的今天,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群体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