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影像与临床特点分析
【6h】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影像与临床特点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多关注梗死病灶局部。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损害不仅仅局限在梗死灶局部,远离梗死灶、非梗死血管供血区的相关神经组织也会发生继发性损害众多动物及临床试验显示了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供血区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存在,并对其病理、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探讨。然而,对于远隔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之间的联系尚未见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MCA供血区梗死后远隔损害加以观察,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价,从而探究患者临床表现与远隔损害的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单侧MCA供血区梗死患者24例,入选标准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定缺血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别于梗死后24小时内及2周(13-15天)时进行MRI及DWI检查,以同侧丘脑新出现的T2加权成像低信号改变以及同侧中脑黑质新出现的T2加权成像和(或)DWI高信号改变作为阳性事件,根据是否出现阳性结果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危险因素、梗死部位、梗死灶体积及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等进行比较。
   结果:全部24例患者中,皮层梗死12例,基底节区梗死4例,皮层梗死伴有基底节区梗死2例,皮层下白质梗死3例,分水岭梗死3例。出现影像学阳性事件者共10例,阳性事件均为同侧中脑黑质新发T2WI和DWI高信号改变;未出现影像学阳性事件的患者14例,作为阴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其危险因素、梗死灶体积均无明显差异。阳性组发病后24h内及两周后NIHSS评分均高于阴性组;阴性组梗死后两周后NIHSS评分较梗死后24h内明显降低,而阳性组24h内及两周后NIHSS评分无明显变化。
   结论:
   1.一侧MCA供血区梗死后,接近一半的的患者可于两周后在磁共振检查中观察到远隔部位的继发损害,其表现主要为同侧黑质新出现的T2WI和DWI高信号改变。
   2.是否具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灶体积大小与梗死后远隔损害的影像学表现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联系。
   3.基底节区及额叶梗死患者,同侧黑质更易出现明显的继发影像学表现。
   4.发病24h内症状较为严重的MCAO患者,在发病2周后同侧黑质的远隔损害也更为严重,且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