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例
【6h】

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学术价值

第二节本论文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赫哲族

二、文化

三、文化变迁

四、民族文化

五、民族文化旅游

六、旅游可持续发展

七、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评述

一、国内关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国外关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旅游及赫哲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关于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四节本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写作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赫哲族传统文化概况

第一节族称、族源、历史简述

一、族称

二、族源

三、历史简述

第二节自然生存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自然资源

三、自然生态环境对赫哲族渔猎文化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语言文字

一、赫哲语概况

二、赫哲族语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赫哲族语言保护方面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四、保护赫哲语的建议

第四节生活文化

一、渔猎生产

二、饮食文化

三、服饰文化

四、居住文化

五、交通文化

六、器皿文化

第五节传统习俗文化

一、传统婚姻

二、节庆习俗和日常礼仪

三、赫哲族的祈子、育子习俗

四、禁忌

第六节宗教信仰文化

一、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二、图腾崇拜

三、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四、萨满教

第七节民间传承文化

一、民间文学

二、民间艺术

三、民族体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第一节影响赫哲族传统文化现状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现代化的冲击与文化变迁

二、国家与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扶持

三、民族文化自觉性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二节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

一、文化复兴

二、文化衰退

三、文化变异

第三节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

一、文化衰退与文化变异仍将持续

二、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局面将持续并可能扩展

第四节促进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对待传统文化的衰退、保存、摒弃、弘扬的并存

二、坚持传统和现代结合,适度地顺应、鼓励和引导文化变异

三、政府与民间结合,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促进全面振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地形和气候

三、交通

四、民族分布

第二节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资源及名胜

二、自然风光资源及景观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主要景点

第三节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主要旅游景点和产品

三、旅游经营管理

第四节民族文化旅游的积极影响与贡献

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二、赫哲人的商业意识得到增强

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性的提升

四、促进赫哲文化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五节旅游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民族文化的阐释和展示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四、民族文化遗产所有权和文化旅游参与权方面的隐忧

本章小结

第五章赫哲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一节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策略

一、保护发展赫哲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及其紧迫性

二、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文化上的基础条件

三、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四、文化保护发展的主要任务与范围

五、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

第三节赫哲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及成因

三、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四、明确、落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收益权

五、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阐释与展示权”

六、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旅游”机制

第四节其它措施

一、政府主导、统筹、协调

二、推进和完善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建设

三、加强民族村居民的培训教育

四、加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仅有4640人(2007年人口普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绝大部分聚居于黑龙江省。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在以其勤劳和智慧适应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富有渔猎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上,赫哲人以父系氏族组织规范其群体的行为,信仰萨满教,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兼采集为生计,以鱼兽皮为衣、鱼兽肉为食,以马架子、地窨子为居,以桦皮船、独木舟和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有语言,无文字,但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这个一度曾因日本残酷统治而濒临灭亡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赫哲族传统渔猎业经济模式已经转型为以农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赫哲族面临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上个世纪末兴起的赫哲族文化旅游就是其经济、文化转型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情况相似,旅游发展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赫哲族也面临着如何使已处濒危的赫哲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本文以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的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典型,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横向的文化变迁研究,揭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脉络和发展趋势;运用尊重民族文化“所有权”、“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思想和观念以及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对赫哲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战略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探寻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而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保持赫哲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整套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性的策略。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包括明确与保护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所有权和获益权、建立和实行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旅游”机制等策略,以期实现赫哲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