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业保险的困境与出路:理论与现实分析
【6h】

我国农业保险的困境与出路:理论与现实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相关概念

1.3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综述

2.2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我国农业保险的演进与困境:现实描述

3.1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3.2农业保险现状与困难

第四章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生成的理论分析

4.1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特性

4.2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4.3农业保险的制度缺失与失灵

4.4农业保险参与主体及其行为互动

第五章国外农业保险路径选择:比较与借鉴

5.1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

5.2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社模式

5.3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模式

5.4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

5.5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5.6国外农业保险的主要经验

第六章我国农业保险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6.1加强立法,支持农业保险发展

6.2完善政府职能,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6.3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水平

6.3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业经济是一个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高风险性基础产业,必须通过设置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农业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国家之一,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着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保障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农业还面临市场波动风险。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传统的农业补贴政策受到限制,作为国际上WTO成员国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手段,我国推广和发展农业保险更有迫切性。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相对缺位,已经成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本文在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实践历程及取得的技术经验,并实证描述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与困难。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对此,本文重点从从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特性,参与主体及其行为互动以及制度缺失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此为依托,在参考借鉴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立法、完善政府职能、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水平等对策建议. 本文的欠缺之处在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缺乏完备的数据资料,因而定量分析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