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
【6h】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章杨简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杨简的《周易》观

第三章杨简的惟心思想

第四章杨简的易道思想

第五章杨简的心即道思想

第六章杨简的工夫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作为与程朱理学相鼎立的学派,陆王心学无疑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陆王心学易的出现,伴随着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杨简作为“象山弟子之冠”,但又被认为是坏陆学之魁首。不管怎样,杨简在陆王心学的弘扬和传承中举足轻重。而且,心学创始人陆象山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均无专门解易著作,杨简易学是宋时陆氏心学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 本文首先对杨简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形成予以简要解说和大致追溯,进而再展开对其易学哲学的分析。因为思想的形成与人生的历程以及性格因素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杨简好学善思重悟,他从体认字宙人生开始,通过反观自省,体验到物我无二。如果说陆氏之心一开始便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话,杨简则强调心之宇宙本体意义及澄然清明之心的自然发用。杨简通过本心之悟,接受了陆氏关于本心的思想,认识到“见得孰是孰非”即是本心,即认识到心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实现了主观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合一。经过屡次悟觉,其心学思想由浅入深,由微而著,逐渐确立、丰富发展和深化完善,最终把一切收摄于本心之中,确立了彻底心学体系。 《周易》思想是杨简心学的思想渊源之一。杨简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与其对《周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杨简认为三易皆有其书,今《周易》之书具存。关于《周易》古经以及《易传》的作者,杨简在心学视野下结合相关典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在易学史上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从《周易》古经自身结构、新近几年出土的王家台《归藏》、古经成书后的应用看,古经确是一部卜筮之书。但是古经并非仅仅是卜筮之书,它已经涵蕴了上古先民的某些哲学思想。《易传》通过对古经进行高度原创性解读,空前升华了孕育于古经中的哲学思想。杨简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阐述了易之启导人心、“易以设教”的心学理论旨归。 心学的主要和核心特征在于以“心”为本。以孟子心之学说为基,杨简接续和光大陆氏心学,以“心”立本,将“心”之范畴彻底化、圆融化,从而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心本体学说。杨简认为,此心是人人先天自有而又超越时空和人类个体的宇宙本根,它包含宇宙之间的一切,涵概宇宙的一切特质。他否定了心体作为具体有限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认为心体呈现出形而上的状态,是一非实体性的超越经验界之存在,这也是心具有无限妙用的根基。心本然地自足自明自神,虚明无体而又范围天地、发育万物,贯通古今,自善自仁,为一伦理性的精神实体。文中概述了杨简心之本体的六个特性,即内在性、超越性、神明性、虚而无体性、感通天地万物之性和道德伦理性。以对“心”范畴的思维建构为基,杨简抛弃陆氏“沿袭之累”,在继承陆氏的同时又超越之,走向彻底的心本论。杨简之于心学,就有如朱门之黄斡,是心学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 在杨简的心学体系中,“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易乃为圣人明道之书。“天下惟有此道而已”。 “易者,天下之大道”。杨简承继《易传》易道本体论,在心学视野下诠释道、易道,阐发了易道为一的思想。杨简又结合“道”的各种不同称谓,对“道”进行了多重论述和多方论证,认为“元”、“大一”、“太贞”、“极”、“时”、“忠信”、“中正”皆是“道之异名”。同时,杨简认为,道做为形而上者,始终不离形而下之器,他对道器关系进行了心学的解读,提出了“道即器”的论断,认为器中蕴道,道器本一。道不离日用平常,即寓于日用平常事之中。“此心人所同有,故易之道亦人所日用。”把作为自然社会之本的心或道直接与日用平常联系起来,是杨简心学理论体系彻底化的体现,也是使人于日用平常贯彻人之本心或道的践履性原则的要求。 杨简承继陆九渊以“心”言“道”之思,将其解释得更为直接,更为彻底,直言“人心即道”,视道为此心本有之内蕴,认为大道本与此心一体无隔。人人生而皆有“自善”、“自明”之心,此心皆呈现和实现“先圣之道”。杨简在解易时,反复论述“易道自在人心”,明确而详尽地阐发了“人心即易道”。“道”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心”来证明,心的真实无妄也必须通过“道”来豁显。“心即道”不仅是陆九渊“道未有外乎其心”的圆融,也是其本体命题“心即理”的完善。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包罗万象。杨简视易为己,将“心”、“我”、“易”、“己”、“一”直接同一,避免导致分裂的任何可能性,从不同侧面对具有同一内涵特征、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心、己、我进行描述。易为心易,道为心之道。杨简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他认为,通乎一己,明乎一心,万事毕备。 心为本体,以心释道。如何朗现心体、显行易道呢?对此,杨简阐发了其本体工夫一致论。他将“内求于心”发挥到极致,在方法上力倡反观、心的自然发用和毋意。杨简认为,学经读《易》,体道明心,应反身求己、自悟自觉。人人皆有本善正、自神明的本体之心,大道本在人心。掌握易道、朗现心体,内求诸己而反观觉之。“反观”是对心之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透察、领悟。它是一种“复心”的自我反省,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反观”所至的结果是天地万物的无差别之境与先天的道德境界的合一。尽管反观内省具有局限性,但是,内观体悟毕竟本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一种方式。反观体悟作为一种自我超越的形上思维与在人之外设立一个绝对本体,从而主张外在的彼岸超越是根本不同的。以反观和人心自明白灵为前提,杨简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意识活动或意向状态。必、固、我是意态的表现。意起欲兴,人心始昏;意起而私,物我裂分。蔽掩大道,败诚蠹信。“毋意”方能明心显道。这样,工夫和本体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统一,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在内在理路上得“一”以贯之。 总之,本文通过对杨简易学思想的论述,阐明和展现了心学易独特的理论特色,昭示了其在哲学史和易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