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新中国中美关系的变化
【6h】

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新中国中美关系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一、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焦点

(二)研究的方法

二、建构主义和它的‘认识’、‘集体认同’以及现实主义

1.对国际政治现象的建构主义视角

2.均势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3.安全问题和建构主义性思考

4.认识和力量,敏感性和脆弱性

三、新中国中美关系的演变和建构主义理论的适用

(一)50、6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

1.50、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

2.50、60年代中美较量和外交修辞

3.中美大使级会谈和“认识”通道的重要性

4.中美大使级会谈和‘信号’的重要性

(二)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

1.7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2.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认识”的问题

3.对美重要信号“邓小平外交”的意义

(三)80、9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

1.80、90年代的中国对外政策和中美关系

2.80、90年代中国外交的理论根基和一些关注点

3.80、90年代中美之间的悬案和集体认同

4.冷战后到21世纪初的中美之间的“认识”和可变因素

5.80、9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敏感问题

四、试探今后中国外交决策及中美关系

结束语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该文首先试图探讨国际政治理论上的物质、力量问题和规范、认同问题,同时介绍一些学者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尤其是认识、认同问题和它们跟均势理论、安全理论有什么具体相关性.其次是简单地指出,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