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响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的临床因素分析
【6h】

影响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的临床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患者纳入标准

1.2患者排除标准

2.围手术期操作方法

2.1术前准备

2.2麻醉方法

2.3体外循环方法

2.4术后监测

3.资料收集

3.1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3.2术前相关临床检查及化验指标及用药情况

3.3术中临床因素

3.4术后临床因素

4.研究结果评价指标及分组

5.各临床因素的研究意义及分组方法

5.1年龄 按年龄是否大于55岁分为两组。

5.2性别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5.2体质指数(BMI)

5.3体表面积

5.4高血压

5.5糖尿病

5.6术前心功能

5.7术前红细胞压积

5.8血小板

5.9术前肾功能

5.10术前肝功能

5.11凝血功能

5.12血清白蛋白

5.13 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5.14抗纤溶药物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单因素统计分析

2.术前术后PLT、FIB、ALB消耗对比

3.多因素统计学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的现状分析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筛选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250例。根据术后引流量,将患者分为小引流量组(218例)和大引流量组(32例)。选取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体外循环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并且分析不同引流量分组之间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术后较术前下降的百分比有无差异。
  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引流量增加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5岁(P=0.040)、高血压(P=0.010)、心功能分级≥III级(P=0.012)、术前肾功能异常(P=0.009)、术后血清白蛋白≤25g/L(P=0.010)、术前未应用氨甲环酸(P<0.001)、CPB转流时间>120min(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70min(P<0.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白蛋白(P=0.038)、术前是否应用氨甲环酸(P=0.02)、CPB时间(P=0.025)是影响CPB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引流量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术后较术前下降的百分比较小引流量组明显增多(P=0.02)。
  结论:1.术后白蛋白、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CPB时间是影响CPB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引流量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的消耗量较小引流量组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