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种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其与板栗褐缘叶枯病的关系
【6h】

新种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其与板栗褐缘叶枯病的关系

代理获取

摘要

板栗褐缘叶枯病是近年来在山东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板栗拟茎点霉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在对板栗褐缘叶枯病的研究中发现,该病斑上还寄生一种Ophiognomonia属真菌,将其定名为Ophiognomoniacastanea。本文对O.castanea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⑴O.castanea鉴定。O.castanea无性型分生孢子盘,98.75×32.4μm。分生孢子梗无色,线形,无隔膜;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单胞,直或稍弯曲,无隔膜,9.7×1.94μm。O.castanea有性型子囊壳分布在叶柄、叶脉和叶片上,单生,黑色有光泽,近球形,144.47×148.68μm;喙居中,极少偏生,直或弯,246.69×23.27μm;子囊纺锤形,顶囊明显,26.58×5.17μm;子囊孢子不规则多列,纺锤形带圆形端部,稍弯曲,一隔居中,稍缢缩,每个细胞有2个不同大小的油球,12.19×1.55μm。O.castanea菌落淡黄色或黄褐色,较厚,背面灰褐色,菌落形状不规则,多易产生多糖类分泌物,菌落形态多样。提取菌丝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5.8S及部分18S和28S区域用ITS1/ITS4引物进行扩增,构建系统发育树,支持其为一新种。
  ⑵O.castanea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最适宜以甘露醇为碳源,麦芽糖次之;更适应利用有机氮源,最适宜的是蛋白胨,牛肉浸膏次之;菌丝高温致死温度为35℃,低温至5℃菌丝不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在pH为4-9的PDA培养基中均能生长,最适pH为6;最适的培养基为马铃薯—板栗叶培养基。
  ⑶O.castanea的生活史初步研究。O.castanea的生活史研究表明,9月下旬,叶背的病斑上开始形成O.castanea的无性型—分生孢子盘,12月下旬至次年的1月份,分生孢子成熟,次年3-6月份相同位置长出O.castanea的有性型—子囊壳。O.castanea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越冬,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无再侵染。对O.castanea的子实体进行诱导,有性型诱导试验结果表明,湿度是决定子囊壳形成的关键因素,光照对子囊壳形成的影响较小;O.castanea无性型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培养室温条件下很容易诱导出无性型子实体,分生孢子与自然界产生的分生孢子相同。
  ⑷O.castanea与板栗褐缘叶枯病及板栗拟茎点霉的关系。不同时期O.castanea与板栗拟茎点霉的分离频率及比例变化,板栗拟茎点霉首先侵染板栗叶片产生病斑,发病中后期O.castanea侵染叶片,板栗拟茎点霉的分离频率略减少,O.castanea的分离频率迅速增加,且最终超过板栗拟茎点霉。O.castanea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子实体均生长在板栗褐缘叶枯病的病斑上。两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板栗拟茎点霉致病力强,病斑产生快,O.castanea致病力弱,二者同时接种,致病力大于单独接种板栗拟茎点霉,表现出复合侵染的特点。多个O.castanea菌株与板栗拟茎点霉的营养体均亲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