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及生态脆弱性评价
【6h】

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及生态脆弱性评价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的颁布和实施,不同区域的水土保持分区和生态功能成为新时期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家级水土保持区划应用于省级水土保持分区时欠精细,其区域类型及功能过于概化难利用。同时,新《水土保持法》中第一次在水土流失防治中提出了生态脆弱区的要求,而作为界定生态脆弱区基础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缺乏针对水土保持的评价方法与模式研究,不利于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开展。因此,需要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进行省级水土保持区划和生态脆弱性研究,为区域性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地处黄土高原区的山西省为研究对象,继承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指标、方法与成果,运用空间叠置技术和水土流失主导因子空间分析等方法,提出山西省水土保持二级分区体系,即水土保持战略格局区(一级区)和主导功能区(二级区)。山西省共划分为6个一级区,13个二级区,分别对一、二级水土保持分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通过水土保持功能与脆弱性评价分析,充分反映了区域综合防治的重点并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建议。山西省水土保持分区是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系统架构下进行的,可以与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较好的衔接,克服了以往区划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及水土保持工作的统筹管理。
  ⑴山西省水土保持一级(战略格局)分区。参考山西省地貌类型图、山西省水系分布图、全国水土保持三级分区的专题图,结合山西省的县级行政分区,利用GIS技术平台对专题图进行空间叠置和格局分析,依据地貌特征指标(平均海拔)以及水热指标(≥10℃积温,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划定由不同地貌类型的水土保持分区,即山西省水土保持一级分区。一级分区命名采用“地理位置+地貌类型”的方式。划分为6个一级区,具体为:Ⅰ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区;Ⅱ太行山西南部山地丘陵区;Ⅲ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Ⅳ汾河中游丘陵沟壑区;Ⅴ晋南丘陵阶地区;Ⅵ晋西南高塬沟壑区。
  ⑵山西省水土保持二级(主导功能)分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县级)、地面坡度、水土流失类型及其比例、气温条件、林草覆盖度等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划分为13个二级区,结合山西省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土壤保持、蓄水保水、拦沙减沙、农田防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态维护、人居环境维护等8种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类型,并借鉴水土保持区划导则中的计算方法,对山西省各二级区进行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定位,并分析其分布格局特征。二级区命名采用“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主要)地貌类型+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方式,具体为:Ⅰ-1雁北西部缓坡丘陵风沙防风固沙区;Ⅰ-2大同盆地及周边山地农田防护区;Ⅰ-3恒山五台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Ⅱ-1太行山中段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区;Ⅱ-2长治盆地及周边山地水源涵养区;Ⅲ-1忻州西部缓坡丘陵风沙防风固沙区;Ⅲ-2汾河上游山地丘陵生态维护区;Ⅲ-3晋西黄土丘陵沟壑拦沙减沙区;Ⅳ-1太原晋中盆地及山前阶地人居环境维护区;Ⅳ-2临汾盆地北部丘陵阶地土壤保持区;Ⅴ-1晋城丘陵阶地蓄水保水区;Ⅴ-2晋南-中条山丘陵阶地土壤保持区;Ⅵ-1晋西南高塬沟壑土壤保持区。
  ⑶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脆弱性评价。综合山西省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其水土流失特点,选取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多年平均大风天数、林草覆盖率、耕垦指数、农村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工矿业密度、粮食总产量、水土流失率、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比、水土流失治理率、坡耕地面积比共14项指标,构建水土保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评价指标重要性赋值(专家评判打分)和建立判别矩阵检验的层次分析法(AHP),以县(市)为单元计算生态脆弱度,将脆弱性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脆弱4个等级,进而评价不同县(市)的生态脆弱性等级,分析一、二级区不同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脆弱性程度。水土保持一级分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Ⅰ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区;Ⅱ太行山西南部山地丘陵区;Ⅲ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Ⅳ汾河中游丘陵沟壑区;Ⅴ晋南丘陵阶地区(中-强度脆弱);=Ⅵ晋西南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二级分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Ⅰ-2大同盆地及周边山地农田防护区;Ⅰ-3恒山五台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Ⅱ-1太行山中段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区;Ⅱ-2长治盆地及周边山地水源涵养区;Ⅲ-1忻州西部缓坡丘陵风沙防风固沙区;Ⅲ-2汾河上游山地丘陵生态维护区;Ⅴ-1晋城丘陵阶地蓄水保水区;Ⅵ-1晋西南高塬沟壑土壤保持区;Ⅳ-2临汾盆地北部丘陵阶地土壤保持区;Ⅴ-2晋南-中条山丘陵阶地土壤保持区;Ⅳ-1太原晋中盆地及山前阶地人居环境维护区;Ⅲ-3晋西黄土丘陵沟壑拦沙减沙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