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泰安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研究——以渿河、梳洗河、泮河为例
【6h】

泰安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研究——以渿河、梳洗河、泮河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的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论文框架和内容

2 国内外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经验

2.1 国外河流景观改造研究现状

2.2 我国河流景观改造研究现状

2.2.1 我国城市河流现状

2.2.2 我国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的误区

2.3 城市河流景观改造在我国的发展空间

2.3.1 城市河流及河岸景观带的准确功能定位

2.3.2 河流水质污染

2.3.3 河流两岸景观带

2.3.4 河流景观改造综合效益评估

2.3.5 对河流文化的解读

2.3.6 河流景观的后期管理

3 泰安城市河流景观与城市景观

3.1 泰安城市河流的城市布局

3.2 泰安城区三大河流简介

3.2.1 渿河

3.2.2 梳洗河

3.2.3 泮河

3.3 泰安城市发展史中的三大河流景观

3.3.1 泰山与城市景观

3.3.2 泰山与河流景观

3.3.3 河流景观与城市景观

3.4 泰安市城市河流景观与泰安城市景观的关系

3.4.1 依托关系

3.4.2 互补关系

4 泰安城市河流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城市河流景观现状

4.1.1 河流景观空间类型

4.1.2 河流基础设施现状

4.1.3 河流植物景观现状

4.1.4 河流水质状况

4.1.5 河流防洪抗洪现状

4.1.6 河流管理状况

4.2 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4.2.1 优点

4.2.2 缺点

5 泰安城市河流现状改造

5.1 景观资源的梳理与重置

5.1.1 河流景观资源的梳理

5.1.2 河流景观资源的重置

5.2 空间分布调配

5.2.1 完善河流景观空间系统,突出河流空间亮点

5.2,2 滨河景观空间的创造方式

5.3 景观改造规划

5.3.1 城市河流景观改造宏观意向

5.3.2 健全河流法规,增强政府管理强度

5.3.3 严抓河流污染

5.3.4 水景景观设计

5.3.5 桥梁、堤坝景观设计

5.3.5 泰安市河流跌水坝景观

5.3.6 生态驳岸景观设计

5.3.7 湿地景观设计

5.3.8 滨河带景观改造设计

5.3.9 其他景观规划

5.4 城市河流景观与城市规划

6 结轮

6.1 泰安市河流景观改造意义

6.11 打造生态绿道—河流开放空间

6.12 泰安市综合廊道——河流绿道景观

6.2 泰安市河流景观改造总结

6.2.1 政府尽责

6.2.2 居民保护意识

6.2.3 强大的经济后盾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社会实践及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两河流域、爱琴海、地中海、尼罗河流域及黄河流域是繁荣昌盛了几个世纪的古文明发源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文明城市环境逐渐恶化,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对城市河流景观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文明中心迁徙、城市荒废。进入科技进步、经济飞跃的21世纪,城市空间的扩张对城市河流水循环、城市水量分配以及城市水质等都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影响的叠加效应足以造成城市河流区域环境的恶化,从而波及城市及城市河流景观环境。
   城市河流景观能够彰显城市独特的滨水魅力,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公共娱乐、排洪防涝、商业聚集的理想场所,是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生态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景观改造已成为恢复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也保护了城市具有生态和历史价值的滨水空间。
   本文总结国内外河流景观改造的成功经验,作为泰安河流景观改造的理论基础,为河流景观改造提供依据。通过进一步实地考察,总结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1)总结河流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绿道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综合影响;
   (2)总结当代国内外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的经验教训,提出当今河流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可取之处,总结对泰安市河流景观改造有启发意义的内容;
   (3)本论文重点是通过对泰安市三大主要河流——滦河、梳洗河、泮河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分析总结河流规划及景观塑造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潜在问题;
   (4)论文核心内容是针对河流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工程施工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探讨泰安河流景观改造的最初形态;
   (5)总结泰安市河流景观改造对泰安市的影响,展望规划前景。
   本论文要结合泰山景区规划旅游路线,从本地市民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出发,把泰安城市河流规划成泰安市的景观轴、交通轴、文化轴。当代城市河道景观改造影响城市多维空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未来发展形态、特色城市景观改造模式,在改造过程中融合感性升华景观内容,切实做到图纸结合现场、文化融入景观、发展注重生态、现代传承历史,创造城市可持续景观经济的发展,将绿色渗透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加强河道的绿道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