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6h】

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1.引言

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3.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4.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及技术模式分类

5.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5.1植被变化监测与评价

5.2土壤性状监测与评价

5.3蓄水保水效益监测与评价

5.4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与评价

6.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

7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

8 3S技术在生态修复监测中的应用

9.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在遥感定期宏观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微观定点连续监测,建立了径流小区和固定、半固定标准地,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已有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研究区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林草生长量变化、土壤性状变化、水土流失面积及流失状况变化、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了研究区适宜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和区域配置模式.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内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划分为2个大类(封山育林型和退耕还林型)和6个亚类(有林地封禁型、疏林补植型、荒坡封禁型、荒坡造林型、缓坡梯田封育型和陡坡梯田封禁型)。 (2)构建了适宜于山东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密切结合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采用指标因子筛选的专家咨询法,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指标体系。 (3)基于3S技术,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了研究区三维可视化。以RegionManager为技术平台,以TM和SPOT融合影像为遥感信息源,对研究区实施生态修复前后状况进行监测,创建了基于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及植被状况的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了研究区三维动态可视化。 (4)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及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阐明了生态修复效益多种性能指标的动态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