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学理研究
【6h】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学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对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对先秦儒家“性命”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有教无类”经典注疏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有教无类”的经典释义及核心问题

一、与“有教无类”有关的字义训诂与字源学考证

二、“有教无类”的经典释义与解读

三、“有教无类”所涉及的基本学理问题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有教无类”

(二)先秦儒家天命论、人性论与“有教无类”

第二章 天命与人性:“有教无类”的基本学理依据

一、西周的天命观念的及其内涵

(一)西周时期“天”的新内涵:

(二)西周时期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念

二、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孔子的“性命天道”观念

(二)《中庸》、《易传》对孔子人性思想的发展

(三)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成熟形态——孟子“即心言性”的人性论主张

三、“天命之谓性”是对天命与人性关系的经典概括

(一)“有教无类”的天命论依据

(二)“有教无类”的人性论依据

(三)“天命之谓性”的义理内涵与教化意义

第三章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教化实践与价值追求

一、孔门私学的创立与“有教无类”的教化实践

二、孔子私学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

(一)“教”与“学”

(二)“德”与“艺”

(三)“知”与“行”

参考文献

专著类

论文类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重要的教化主张,其中蕴含着先秦儒家深刻的教化哲理,而要搞清其内在的学理依据,就必须结合《易传》、《中庸》、《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通过对历代儒者关于《论语·卫灵公》第三十八章经典注疏的梳理与分析,在“有教无类”的内在学理依据上主要涉及先秦儒家的仁学思想以及人性论与天命论等基本问题。其中孔子的天命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西周天命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从西周天命观念的起源、演变和内涵分析来看,西周天命观念的核心在于赋予了以“德”为特征的新内容,此“德”虽是以维持王朝统治为目的的外在之德,却为先秦儒家以“修德”为中心的精神内向运动奠定了基础,成为儒家教化思想产生的源泉与基体。先秦儒家的天命论直接关联的是其人性论,而其核心是先秦儒家的世界观及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先秦儒家天人关系发展演进的学理脉络是由人格神的天命,到法则性的天命;由法则性的天命向人身上凝聚而为人之性;由人之性而落实于人之心;由人心之善,以言性善。性善论思想成为儒家主流的人性论观点,人与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最彻底、最普遍的平等,这种人性上的平等为儒家“有教无类”教化主张及其教化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学理根据和思想基础。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本身是其“有教无类”思想的重要实践,继而在“教”与“学”、“德”与“艺”、“知”与“行”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价值与理想追求。

著录项

  • 作者

    马晓;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卫勇;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孔子; 思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