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
【6h】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中图分类号:B985

ABSTRACT

引 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就研究成果形式看,目前国内对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较少,相关研究是以著作的章节形式出现

一、救赎观的理论渊源

(一)传统宗教哲学的救赎观

1.自然主义的救赎观

(1)迈蒙尼德的救赎观

2.超自然主义的救赎观

(1)萨阿底·高恩的救赎观

(2)犹大·哈列维的救赎观

3.以卢里亚为代表的喀巴拉神秘主义救赎观

(二)现代犹太哲学的救赎观

1.赫尔曼·柯恩的救赎观

2.马丁·布伯的救赎观

二、作为救赎观的理论基础的----“新思维”

(一)对旧思维的批判

(二)新思维的本质

(三)新思维的特征

三、救赎的主要内容

(一)战胜死亡的恐惧,以获得幸福

(二)战胜中断性,以达到永恒

(三)从时间性超出,达到非时间性

(四)达到上帝、世界和人的对话

(五)达到上帝、世界和人的完全统一

四、救赎的实现路径及其过程

(一)作为实现路径的“爱邻”

1.爱邻的起源

首先爱邻是对上帝的“爱我”命令的回应,体现了上帝的所有命令。在上帝对人的爱中,上帝命令人爱上帝,但人

其次,爱邻是克服人的孤独的需要。在世界中人是孤独的,人的孤独感如何克服?靠爱邻。真正与上帝同在的人是

2.爱邻的特点

3.爱邻的具体做法

(二)救赎的过程

1.世界的救赎

2.人的救赎

3.上帝的救赎

五、救赎观的评析

“救赎”作为罗森茨维格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于《救赎之星》这本著作中。通过救赎,罗森茨维格的哲学思

(一)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意义

关于救赎思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密西纳》和《塔木德》的拉比的观点,其后,各学派均发展了自己的救赎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它丰富了犹太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他从个体的生存体验出发,放弃了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

其次,罗森茨维格对同时代和后世哲学家的救赎观有启发作用。他把创造和启示统一于最终的救赎中,并运用新思

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在当时为犹太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帮助。罗森茨维格的一生是一场巨大的精神探索,他深刻

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对中华民族有借鉴意义。对于当今的中华民族而言,吸收多民族文化的精华可以帮助中华民族

(二)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探析黑格尔的历史规律及价值》载《才智》2017年9月刊 独立作者

致 谢

展开▼

摘要

作为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罗森茨维格在犹太哲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用“新思维”阐释了上帝,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关于救赎的论述,这些都集中在他的著作《救赎之星》中,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罗森茨维格的主要著作《救赎之星》及相关论文,并结合其他哲学家对罗森茨维格的一些评述(主要是一些未翻译的外文文献资料),对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进而揭示其对于当代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渊源。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产生主要有传统宗教哲学和现代犹太哲学两大渊源,其中传统宗教哲学的救赎观主要包括自然主义,超自然主义,喀巴拉神秘主义;现代犹太哲学部分重点涉及了柯恩和马丁·布伯的救赎观。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基础——“新思维”,正是通过“新思维”,他重新解释了上帝,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创造,启示和救赎的内在意义。本文通过简单论述新思维的本质及特点,解决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基础方面的问题。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主要内容,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五个方面,通过对《救赎之星》文本的研究,深刻挖掘其救赎观的独到之处,展现与以往救赎观点的不同之处。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实现路径及救赎的过程。通过研究罗森茨维格的文献资料,论述总结出救赎的实现路径“爱邻”,并具体论述“爱邻”的含义,起源和做法等;随后论述了救赎的过程,包括世界,人和上帝的救赎这三个层次。 第五部分则是对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评析。在这一部分,一方面客观评价其思想对于犹太哲学内在逻辑发展和犹太思想史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指出了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的局限性。

著录项

  • 作者

    张楠;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外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增霖;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