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贝斯特之后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评述
【6h】

贝斯特之后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评述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2比较模式下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研究

2.1体育与艺术内在审美特性之比较

2.2体育与艺术追求比赛胜利的区别

2.3 体育与艺术看待对手观点的差异

2.4体育与艺术表达生活和自我之争

2.5体育与艺术展示想象能力的异同

3审美模式下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研究

3.1体育美的生成论

3.2体育美的形态论

3.3体育美的性别论

3.4体育美的情绪论

3.5奥林匹克:体育美的圣殿

4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之再思考

4.1“比较模式”将体育与艺术对立

4.2“审美模式”将体育与艺术融合

4.3西方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对中国体育美学的影响

5 结论

5.1体育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5.2体育与艺术的逐渐交融

注释引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中后期,体育美学在西方体育哲学领域兴起,体育美学的出现是现代艺术运动打破传统艺术概念的延续。当标名为《泉》的商品小便池在展览上一举击败毕加索名画《亚威农少女》,并以“二十世纪经典艺术作品”之身份被公众接纳之时,西方世界中“艺术”与“非艺术”一度清晰的界限不复存在。这似乎使得任何客体和行为都有资格进入到艺术领域。体育,因其同舞蹈、音乐、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被视为艺术扩张过程中的重要候选人之一。
  对于体育与艺术关系的问题,哲学家们各自从不同维度出发做出过回应。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席勒、桑塔亚纳,许多哲学家和审美学家都曾对游戏与美的内在关联进行过哲学剖析,这为进一步研究体育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埋下伏笔,继play、game、sport三者辨析及对体育内涵问题的探讨之后,体育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成为国际体育哲学界新一轮争论的焦点。
  在西方国家,体育与艺术关系问题的探究高峰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九八五年,大卫·贝斯特(David Best)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本文以此为时间起点,对之后有关体育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专著(一九八五年之后,含一九八五年)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发现,这一时期,西方体育哲学领域对体育与艺术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比较模式,首先设置了“体育是否是一门艺术”的命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做出直接回答,最终得出两种基本结论:一种是肯定,认为体育是艺术的分支之一,将体育化归为艺术有利于提升体育自身的地位和吸引力;另一种是否定,认为体育不是艺术,尽管存在相似,但体育与艺术二者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二是审美模式,将“美”作为体育与艺术间不可避免的交集为前提,从体育内部对体育美的特性进行审查,而不再直接回答“体育是不是一门艺术”的命题。这种模式以体育美为逻辑起点,探讨体育、艺术、美的关联性,尤其是对体育美的生成论、价值论、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这一时期讨论的具体内容宽泛而自由。
  体育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体育美学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但同国外相比尚显贫乏,现实中,实践的发展优先于理论的进展,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体育与艺术不断地以各种形式进一步相互交融,再次引发了对体育与艺术关系问题探究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对前人观点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通过辨析体育与艺术的关系,拓展和加深对体育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反思,尝试为当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对贝斯特之后西方体育哲学界有关体育与艺术关系问题的争论形成综述,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