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
【6h】

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 号 说 明

文 献 综 述

综述一 应激大鼠下丘脑-延髓内脏中枢与胃粘膜损伤关系的研究

1 应激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2 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3 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神经递质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1 突触可塑性

2 突触前可塑性相关蛋白研究

参考文献

实 验 研 究

实验一 束缚-浸水应激大鼠延髓内脏中枢活动神经元类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下丘脑前部活动神经元类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束缚-浸水应激大鼠延髓内脏中枢OT、AVP敏感神经元活动情况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大鼠下丘脑-延髓内脏中枢突触可塑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 文 小 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展开▼

摘要

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是一种强度较大的复合刺激,能在数小时内产生迷走神经介导的胃运动机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急性胃粘膜损伤等现象,该应激模型被广泛用来研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Fos蛋白是即刻早期基因(IEG)c-fos的表达产物,神经元有Fos表达,表明神经元处于活动状态。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30、60、120 min),迷走复合体(DVC)、疑核(NA)以及下丘脑前部的视上核(SON)、室旁核(PVN)、视交叉上核(SCh)等均有不同程度的Fos表达,说明上述核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的中枢调控。束缚-浸水应激诱导的胃损伤效应能被预先切断膈肌下迷走神经或给予阿托品所抑制,而预先切除垂体、肾上腺或给予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断剂酚苄明对束缚-浸水应激引起的胃运动机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没有影响。这说明胃机能的神经调控主要是副交感控制,而且这种副交感信息主要来自迷走神经背核(DMV),部分来自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过度活动可能是导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初级中枢机制之一,但电刺激、化学刺激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均引起胃运动抑制。是不是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高位中枢——下丘脑前部的活动解除了延髓内脏中枢对胃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胃运动亢进、胃酸分泌增多的呢?如果是,那么:
  1.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延髓迷走复合体、疑核等核团(称为延髓内脏中枢)内被激活的神经元是什么性质的神经元?
  2.视上核、室旁核是下丘脑前部最显著的2个核团,主要由大细胞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和催产素能神经元组成,参与多种应激反应。那么,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下丘脑前部视上核、室旁核中被激活的神经元是不是催产素能神经元和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
  3.如果下丘脑前部室旁核和视上核催产素能神经元和精氨酸加压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除了分布到垂体后叶之外,还下行到延髓内脏中枢,与这里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调控这些神经元的活动。那么束缚-浸水应激后迷走复合体、疑核的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上的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催产素受体(胞体膜上分布有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催产素受体的神经元我们称为精氨酸加压素敏感、催产素敏感神经元)会发生什么变化?
  4.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中起整合和调节作用的信息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最关键的连接部位,在反射活动中各种神经冲动都要通过突触进行传导,可以说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传递的最小功能单位,突触的数量及结构的完整性对维持脑功能的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突触膨体素(SY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的钙结合酸性糖蛋白,参与突触囊泡的导入、转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囊泡再循环、突触发生和稳定等生理过程,其含量与突触密度呈正相关。突触蛋白I主要分布在神经末梢的小型突触前囊泡外侧,磷酸化后可作用于囊泡释放池释放囊泡、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以及囊泡的再循环等几个环节,在神经递质释放及突触可塑性等生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可作为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用来检测突触的密度和分布,从而反映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情况。那么,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部位的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的表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实验如下:
  (1)根据束缚-浸水时间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unstressed group)和应激1h组。以Fos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采用Fos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CA)标志酶酪氨酸羟化酶(TH)、胆碱能神经元(ACh)标志酶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以及催产素(OT)、精氨酸加压素(AVP)等神经递质和催产素受体(OTR)、精氨酸加压素Ⅰ型b亚型受体(V1bR)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研究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等核团内相应神经元的活动情况,探讨这些核团中哪类神经元参与应激状态的胃机能调控,哪类神经元作用大一些,为进一步阐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中枢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资料。
  (2)根据束缚-浸水时间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unstressed group)和应激1h、2h、4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blotting技术观察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主要核团中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I的变化,旨在探讨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上述部位是否发生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如有,哪些核团发生改变,从而为研究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后突触的重塑打下基础。
  本文研究发现:
  1.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中胆碱能神经元过度活动是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中枢机制之一
  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ChAT-IR)神经元分布于DVC吻-尾全段。RWIS1h组DMV和NA中单位面积内的ChAT-IR神经元较对照组显著减少;Fos和乙酰胆碱转移酶双标阳性(Fos+ChAT-IR)神经元在DMV吻段、中段、尾段和NA中分别是对照组的3.60、16.00、4.00和3.29倍,占ChAT-IR神经元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NTS中ChAT-IR神经元、Fos+ChAT-IR神经元在RWIS1h组和对照组间几无变化,Fos+ChAT-IR神经元占ChAT-IR神经元的比值组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DMV和NA中ACh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尤其是DMV中段ACh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是RWIS致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NTS中的胆碱能神经元不参与RWIS致胃粘膜损伤的中枢调控过程。
  2.延髓内脏中枢主要核团中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粘膜损伤的调控,而下丘脑前部核团中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很少甚或没有,因此不是下丘脑前部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元,但核团内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延髓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反馈调节
  Fos和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Fos+TH-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NTS(A2/C2细胞群)和VLM(A1/C1细胞群),AP中也有较多分布,DMV中只有中段和尾段有少量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H-IR)神经元,NA中只有TH阳性终末,未见TH-IR神经元胞体存在。RWIS1h组Fos+TH-IR神经元占TH-IR神经元的比例在DMV、NTS、AP和VLM分别为38.0%、34.4%、18.6%和45.7%,分别是对照组(分别为14.3%、9.7%、4.5%、18。9%)的2.7倍、3.6倍、4.1倍和2.4倍,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延髓内脏中枢上述核团中的CA能神经元参与了RWIS致胃机能紊乱的中枢调控。
  PVN中只有少量TH-IR神经元胞体分布于,SON中没有TH阳性胞体,但两核团中都有大量TH阳性终末,提示在RWIS过程中PNV、SON中的CA能神经元并不起主要作用或不起作用,但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延髓CA能神经元的反馈调控。
  3.下丘脑前部主要核团中的催产素能、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且精氨酸加压素能神经元活动强于催产素能神经元
  催产素免疫阳性(OT-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PVN内侧大细胞部及SON背侧;精氨酸加压素免疫阳性(AVP-I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PVN大细胞部和SON的腹侧。RWIS1h组,PVN中有约34%的OT-IR神经元、40%的AVP-IR神经元表达Fos;SON中有约28%的OT-IR神经元、53%的AVP-IR神经元表达Fos。束缚-浸水应激激活了PVN、SON中的OT和AVP能神经元,且AVP能神经元活动强于OT能神经元。
  4.延髓内脏中枢多数活动神经元的胞体膜上分布有催产素受体、精氨酸加压素V1b受体,提示催产素、精氨酸加压素在束缚-浸水过程中通过OT受体、V1b受体调节延髓内脏中枢神经元活动
  催产素受体免疫阳性(OTR-IR)神经元、V1b受体免疫反应阳性(V1bR-IR)神经元都几近均匀地分布于DVC吻-尾全段。DMV中RWIS1h组超过10%的OTR-IR和V1bR-IR神经元表达 Fos,而对照组只约3%;NTS中RWIS1h组约10%的OTR-IR神经元和8%V1bR-IR神经元为双标神经元,而对照组则分别为5%和4%,这些RWIS1h组和对照组的显著差异说明DMV、NTS中的神经元的活动受OT、AVP的调控。
  RWIS1h组Fos与 OTR双标免疫阳性(Fos+OTR-IR)、Fos与 V1bR双标免疫阳性(Fos+V1bR-IR)神经元神占Fos-IR神经元的比值,在DMV中分别约58%和72%,在NTS中约45%和52%,说明OT、AVP对这些核团中神经元活动的调控主要是通过OT受体和V1b受体,尤其是V1b受体。
  5.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改变了突触膨体素和突触蛋白 I在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中的含量及其分布
  在RWIS0h到4h过程中,下丘脑前部中突触膨体素表达在不同应激时间段差异不显著;但突触蛋白I,尤其是突触蛋白Ib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说明短时间的RWIS应激引起下丘脑前部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在RWIS0h到4h过程中,延髓中的突触膨体素表达量呈现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突触蛋白I含量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说明延髓内脏中枢在RWIS致胃粘膜损伤中枢调控过程中也发生了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综上所述,束缚-浸水应激诱导DMV、NA中胆碱能神经元Fos显著表达,说明DMV、NA中胆碱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是RWIS诱导胃粘膜损伤的中枢机制之一。DVC、VLM中的CA能神经元可能投射到下丘脑前部,激活下丘脑前部的OT、AVP能神经元,尤其是AVP能神经元,OT、AVP能神经元继而投射到DMV、NTS,通过与OT受体、V1b受体结合激活这些核团中的OT、AVP敏感神经元,进而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导致胃粘膜损伤的调控。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不影响突触膨体素在下丘脑前部的含量和分布,但显著影响突触膨体素在延髓内脏中枢中含量及其分布;短时间的束缚-浸水应激影响突触蛋白I在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中含量及其分布,说明RWIS过程中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发生了突出可塑性的改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