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典型的过渡性作家与过渡性文本——梁晓声小说创作论
【6h】

典型的过渡性作家与过渡性文本——梁晓声小说创作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第一章 从精神气质透视梁晓声

第一节 浪漫的充斥:理想化的追求

第二节 深沉的蔓延:平实性格的凸显

第三节 执着的坚守:具有过渡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章 梁晓声小说主题意蕴的过渡性表征

第一节 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底层化

第二节 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真善美

第三节 梁晓声小说主题的过渡性解析

第三章 梁晓声小说人物形象流变

第一节 知青小说中背负英雄主义大旗的理想者形象群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困于世俗中的被损害者群像

第三节 梁晓声小说人物形象的过渡性流变

第四章 从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得与失透视过渡性

第一节 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特色

第二节 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艺术缺陷

第五章 梁晓声小说接受反应嬗变的过渡性探究

第一节 八十年代“梁晓声现象”分析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退居文学主潮以外的尴尬处境解析

结 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梁晓声研究中,“知青小说”和“平民小说”一直是两大关键词,其中极端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使得梁晓声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存在价值,也给评论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角度。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突显梁晓声过渡气质的时期。九十年代的梁晓声转入了对社会最底层人的书写,然而他却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引人注目,几乎到了被文坛遗弃的境地。他的走红与落寞又一次证明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对社会转型、意识形态转轨的依附,印证了社会转型在造就新的精神走向、道德范式的同时,也培育了新的审美趣味。梁晓声正是处在一个社会结构转型、意识形态转向、社会心理转化、审美选择转变的交汇点上,他带着上一个社会形态的思维方式,被认可并成名于下一个社会形态的发端期。他的“过渡性”,正是由一连串的“转”与“变”所造就的。本论文主要发掘梁晓声及其创作的过渡性特质。他亲历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从那个精神至上、激情澎湃的年代到了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从那个过渡时期一路走来。从作家本人到作品都具有十分典型的过渡性特征。梁晓声的过渡性具有典型的文学史意义,这种过渡性不仅是他本人更是整个过渡时代的一种典型的文学范式。
  本论文共分五章对梁晓声的过渡性进行阐释:
  第一章从精神气质透视梁晓声。一、理想化的追求。八十年代的知青经历是形成梁晓声浪漫特质的生活底蕴。梁晓声在知青时期所形成的精神气质是浪漫和理想化的。二、平实性格的凸显。梁晓声的深沉以及他的平实性和批判性都与他的生命历程和个性无法分开。九十年代梁晓声开始发生变化,只是他的“变化”是为了“坚守”,这是他作为一个从知青走过来的作家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三、过渡性的精神气质。从对梁晓声个人的精神品质分析看来,由对知青精神的浪漫赞美和宣扬到对人道主义、人性的追求,是一个不能说十分完美但的确是不违背梁晓声品质的优秀过渡。即使当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不再盛行时,也要用一种道义和人性视角去直面人生、剖析社会,这是梁晓声过渡性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梁晓声小说主题意蕴的过渡性表征。一、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底层化。梁晓声的英雄主义贯穿整个知青小说创作,这种英雄主义的最大的特点是底层化的英雄主义。二、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人道主义真善美的复归。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悲天悯人与无可奈何;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充满热情地从过去与未来中顽强体现他的道德价值和道德情操,开掘人的内心深处那些并未泯灭的美好。三、解析梁晓声小说主题的过渡性。纵观梁晓声小说,其主题既继承又变化,变化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从知青小说到九十年代的丰富创作,小说主题所体现出来的过渡性与他生命轨迹的过渡性是一致的。
  第三章梁晓声小说人物形象流变。一、知青小说中背负英雄主义大旗的理想者群象。知青形象所体现的理想主义情怀让人感动,令人钦佩,这是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精神品质,这种无畏、无悔、无私、圣洁的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显得尤为可贵。二、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困于世俗的被损害者群像。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多是被损害的形象,他们在无奈的现实中勇敢地生活,在世俗的压抑之下举步维艰。梁晓声所坚持的创作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将情感倾注于更为广大的社会。三、梁晓声小说人物形象的过渡性流变。梁晓声前后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有从外在到内在的相似性和承接性,这显现出梁晓声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具有过渡性,与梁晓声小说主题所体现的过渡性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过渡性必将成为梁晓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点。
  第四章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得与失。一、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特色。从视角的运用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论证梁晓声创作方法及其特色。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表达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怀,唤起读者最直观的经验,激起读者内心情感的波澜,是他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二、梁晓声小说创作方法的艺术缺陷。从故事缺乏想象空间、人物圆形感不够、过多地宣扬主观感情和思想、小说结尾故作意味深长缺乏现代感等方面来论证其小说的艺术缺陷。但我们不应过多地去苛责梁晓声,正是他的独特个性和独特艺术追求才使得我们这个时代拥有像梁晓声这样另类的作家。
  第五章梁晓声小说接受反应的嬗变探究。一、八十年代“梁晓声现象”分析。知青们是因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而热切地喜爱梁晓声的作品; “新颖奇特”是普通读者喜欢梁晓声的重要原因。另外,梁晓声的小说纯粹的现实主义,没有当代西方先进的技巧、没有深刻哲理的隐晦表达,读来畅晓无阻,这也是普通大众读者喜欢的一个原因。二、九十年代以来退居文学主潮以外的尴尬处境解析。这种现象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是读者在梁晓声的小说中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了。其实,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小说就已经出现了被冷落的趋势,在热烈的背后就已经隐藏着寂寞的迹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