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格局重建——以清代河湟谷地为例
【6h】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格局重建——以清代河湟谷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耕地分布概况

2.1青藏高原地理概况

2.2 高原河谷地区农业发展历史

第三章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设计

3.1因子的遴选

3.2 因子的量化

3.3 模型的建立

3.4模型验证

第四章 河湟谷地清代耕地格局重建

4.1 河湟谷地发展史

4.2清代河湟谷地基本行政单位的确定

4.3 耕地重建结果分析

第五章 清代河湟谷地耕地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1资料来源与处理

5.2耕地覆被的变化机制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状况及学术论文发表

附件 专家打分问卷

展开▼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导致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历史时期尤其是过去30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建研究,不仅能很好的揭示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也为模拟过去气候变化过程、诊断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土地覆被数据则是深入分析这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特别是气候效应)的关键。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易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探讨该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了解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设计了适合重建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格局的网格化方法,并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之一—河湟谷地做案例分析,重建了该河谷地区清代耕地格局的演变,并分析了影响其耕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青藏高原的耕地分布受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严酷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的影响较小,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文章从青藏高原河谷地区狭小、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将影响该区域耕地分布的自然因子按其影响耕地分布的作用大小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设计了重建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网格化模型,结果显示应用本文设计的模型重建的耕地格局更加符合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的实际分布格局。
  (2)文章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之一—河湟谷地作实证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模型重建了该区域清代的耕地覆盖变化。河湟谷地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耕地分为屯田、科田、秋田、站田、垦田、番田六种类型,按耕作者民族的不同又划分为屯科秋站垦地和番地两大类。分别对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获取的屯科秋站垦地和番地进行校正,得出的相对真实的耕地面积显示,该区域清代耕地面积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期间1726年-1772年、1806年-1845年河湟谷地的耕地面积处在增加阶段,至1845年时耕地面积达到顶峰。
  (3)清代河湟谷地的屯科秋站垦地和番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总体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跟河湟谷地自身的区域特点和政府采取的政策密不可分。其次就番地而言,番地分为番旱地和番水地,其所占的比例相差也十分大,其中番旱地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这主要与河湟谷地地理条件、番民的地域分布有关。
  (4)清代河湟谷地耕地空间格局重建结果显示,河湟谷地地区虽然面积较大,但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可耕之地较少,耕地集中分布在湟水河干流区及大通河中游地区和龙羊峡以下的黄河谷地,并且北部由湟水河干流区和大通河支流区组成的湟水谷地耕地分布较为密集,而南部的黄河谷地其耕地分布较为稀疏。
  (5)受自然环境条件和政治格局的双重影响,清代河湟谷地的耕地垦殖率普遍较低,耕地经历了1726年-1772年大力开荒垦殖阶段、1772年-1806年的抛荒阶段、1806年-1845年的复垦阶段及1845年-1878年弃垦几个阶段,并且耕地垦殖强度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6)清代河湟谷地耕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清代河湟谷地耕地覆被变化主要受政府政策、战争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