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纯化油田纯6块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h】

纯化油田纯6块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2.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划分与对比依据

2.1.1 沙四上亚段界面识别特征

2.1.2 沙四上亚段砂层组划分依据

2.1.3 沙四上亚段小层划分依据

2.2 对比模式

2.3 划分对比结果

2.4 小层分布特征

2.4.1 小层剖面特征

2.4.2 小层平面特征

第三章 层内非均质性

3.1 层内渗透率韵律及层内非均质模式

3.1.1 正韵律模式

3.1.2 反韵律模式

3.1.3 复合韵律模式

3.1.4 均质韵律模式

3.2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3 夹层

3.3.1 夹层类型

3.3.2 夹层特征

3.3.3 夹层平面特征

第四章 层间非均质性

4.1 层间物性非均质性

4.2 层间非均质参数表征

4.2.1 分层系数

4.2.2 单砂体平均厚度

4.2.3 砂岩密度

4.3 隔层特征

4.4 层间非均质模式

第五章 平面非均质性

5.1 砂体平面连续性及规模

5.2 砂体几何形态

5.3 储层物性特征

5.4 平面非均质模式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

6.1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6.2 储层非均质综合表征参数

6.3 综合表征结果

第七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7.1 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7.2 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7.3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纯化油田纯6块沙四上亚段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区内发育滩坝相储层,其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大。因此,开展该区滩坝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综合评价,对油田后期的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论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进行了储层划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纯6块沙四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利用地质、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标志层特征进行总结,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5个砂层组和19个小层。在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面,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主要通过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分层系数、单砂体平均厚度、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及几何形态来研究非均质性;总结了隔夹层分布特征以及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模式。层内非均质模式分别为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均质韵律四种,其中复合韵律模式占多数:层间非均质模式分别为多层式、对接式、孤立式,其中多层式模式占多数:平面非均质模式分别为席状、条带状、土豆状三种,其中席状模式占多数。优选出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对非均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将非均质综合指数平均值大于0.6的小层定为优势小层。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指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层内,剩余油富集分布在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的部位;在层间,发育多层式非均质模式为主的砂层组、以及发育席状非均质模式为主的主力优势小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在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小层平面非均质模式特征基本符合,席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现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征,条带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条带状”分布的现象,土豆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孤岛式”分布的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