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逆差测度及成因分析——以碳排放为例
【6h】

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逆差测度及成因分析——以碳排放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积累,不断激化,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贸易已成为污染转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之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逆差问题会愈加严重,环境逆差问题已成为我国环境治理和升级对外贸易结构的重难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环境逆差测度、对策研究等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污染天堂”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和工具对环境逆差进行测度,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环境逆差,且环境逆差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碳逆差为1.51亿吨,2008年达到10.92亿吨,至2014年碳逆差上升到11.20亿吨,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0.96%,其中以石油加工炼焦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行业部门的贸易环境逆差问题最为严重,这些行业部门的进出口贸易共为我国增加了17.8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为进一步为我国采取环境贸易监控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在开展环境逆差测度的基础上,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环境逆差的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规模效应的增大是推动环境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2014年规模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高达53%,而结构效应是三种效应中对环境逆差影响最小的,并且结构效应的影响效果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其中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8个行业部门的结构效应抑制了外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 11 个行业部门的结构效应促进了对外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技术效应在抑制环境逆差的增长方面作用明显。最后,本文分别从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环境税收制度、鼓励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开展“环境外交”等方面提出环境逆差的解决方案,对缓解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建立环境长效保护机制,实现国内产业升级,发展可持续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