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强非均质储层评价及开发策略
【6h】

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强非均质储层评价及开发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储层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非均质油藏开发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课题研究技术难点及路线

1.5.1 技术难点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涠洲11-4N油田基本情况

2.1 油田位置与自然地理

2.2 勘探丌发简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3 区域地层特征

2.3.4 区域成藏特征

第三章 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地质特征

3.1 流一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3.1.1 流一段地层划分

3.1.2 流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1.3 流一段地层及油组对比划分

3.2 流一段沉积相特征

3.2.1 物源方向

3.2.2 沉积相划分的标志

3.2.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单井储层参数的解释

3.3.1 关键井选择与岩心归位

3.3.2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3.3.3 孔隙度解释模型

3.3.4 渗透率解释模型

3.3.5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3.3.6 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3.3.7 储层四性与下限研究

3.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3.4.1 岩心物性数据和测井解释结果分析

3.4.2 岩心观察

3.4.3 测井曲线特征

3.4.4 产能测试特征

3.4.5 地层压力系统

3.5 小结

第四章 溷洲11-4N油田流一段数值模型的建立

4.1 储层反演及预测

4.1.1 反演前分析

4.1.2 反演的思路和方法

4.1.3 流一段的储层反演及预测

4.2 地质建模

4.2.1 技术原理

4.2.2 流一段的地质建模

4.2.3 模型的粗化

4.2.4 模拟器选择

4.2.5 油藏数值模型建立

4.2.6 历史拟合

第五章 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开发方案设计

5.1 开发原则

5.2 开发部署

5.3 动用地质储量

5.4 开发方式与开采方式

5.4.1 开发方式

5.4.2 开采方式

5.5 开发层系及井网部署

5.5.1 开发层系

5.5.2 井网部署

5.6 配产研究

5.6.1 直井的产能论证

5.6.2 水平井单井产能

5.6.3 配产方案

5.7 配注研究

5.7.1 注水研究

5.7.2 注气研究

5.7.3 配注方案

5.8 采收率分析

5.8.1 类比法

5.8.2 经验公式法

5.8.3 分流量曲线法

5.8.4 数值模拟方法

5.8.5 采收率的确定

5.9 油藏数值模拟

5.9.1 敏感性分析

5.9.2 开发方案研究

5.10 推荐方案

5.11 应用效果-以WZ11-4N-A6h井试采为例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涠西南凹陷开发实践表明:流一段储层空间几何分布复杂,纵横向变化大,砂体连续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生产特征表现为生产气油比上升快,储层连通性差,能量供给不足,油井产量下降,注水见效慢等特点。按海上常规评价技术,难以形成合理的地质模式来指导油田开发。因此需要加强非均质储层评价的工作力度和深度,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技术和开发策略,建立更可靠的评价和开发模式,为经济高效地开发此类油藏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对于此类储层的全面启动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选取典型的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的涠洲11-4N流一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生产测试及开发井生产动态等资料,从井资料入手,开展储层测井评价,建立储层参数模型,确定储层四性关系。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原理,进行单井和联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研究确定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岩性反演技术,搞清砂体的叠置关系和横向分布特征。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行地质建模及地质综合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和连通性,重新计算流一段地质储量,建立符合非均质.地质油藏特征的数模模型,最终编制经济、高效的开发方案。
   本论文研究认为:(1)流一段储层物性以粗粒级岩性为最好,有效储层岩性下限为粉砂岩、油气显示下限为油斑级、孔隙度下限为13.6%、渗透率下限1×10-3m2、泥质含量上限15%、含油饱和度下限44%,同时将油层划分为三类;(2)系统分析岩性和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①地震相分析表明,流一段属南物源沉积体系,从形状和展布特征来看,流一段为水下扇三角洲的沉积,扇内分流河道发育,主河道在构造的中部,河道砂是主要的油气储层。②流一段储层为滨浅湖一半深湖环境下的缓坡、陡倾型扇三角洲沉积,储层骨架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其次是河口坝沉积及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沉积砂体,前缘席状砂物性较差;(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反演体控制岩相模型的方式进行精细地质建模,重点围绕储层非均质性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并结合实例分析指出其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