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研究
【6h】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4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及特征

2.1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

2.2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及影响

3.1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

3.2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间利益分配不公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4.1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分析

4.2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分析

4.3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均衡分析与效率分析

4.4 国有企业与非正式员工的博弈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公平的对策

5.1 扩大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

5.2 增加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国有企业的用工形式从单一的固定工制度向市场化的多元用工制度转变,非正式员工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随之非正式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逐渐显现出来,出现劳务派遣工滥用、同工不同酬等不良现象,非正式员工遭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本文的研究旨在改善非正式员工的困境,实现国有企业内不同类型员工的利益分配公平化,提升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着眼于非正式员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从制度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不同类型员工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一方面有利于真正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员工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国有企业不同类型员工利益分配公平性问题,运用了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首先,借助实证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案例分析,描述总结出我国非正式员工的利益分配现状。其次,在制度变迁的框架体系下,从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出发,揭示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不公的内在原因,包括正式制度的不完善与非正式制度的不良路径依赖。并且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验证了在非正式员工和国有企业的博弈中制度因素的有效性。最后,结合以上制度因素分析,提出改善不公现状的政策建议。由此本文得出结论: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仅体现在显性的工资收入中,而且体现在隐性的福利、权利等方面。第二,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有效需求未得到释放,从而导致制度变迁无法脱离原有的路径依赖。第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劳动立法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完善再就业制度消除信息不对称、规范工会运作加强外部约束、完善绩效考核实现制度激励、推进文化建设消除不良路径依赖、健全劳动合同增加违约成本、增强非正式员工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做出明确界定,依据订立合同与否、合同类型、工作性质,将模糊的非正式员工的定义清晰化。并且,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将制度变迁作为切入点,运用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不同类型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公的制约因素。但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全文的分析是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因此在分析范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在运用博弈论印证制度因素的有效性时,对其分析环境做了一些简化。将博弈过程仅设定为单次,并且未涉及更为复杂的第三方劳务派遣中介。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