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推-拉理论在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中的应用与启示
【6h】

推-拉理论在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中的应用与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乡-城劳动力转移经典模型的反思

2.1 要素自由流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的刘易斯模型

2.2 要素自由流动、城镇化超前的托达罗模型

2.3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共存的推-拉模型

2.3小结

第3章 我国乡-城劳动力转移推-拉拓展模型

3.1 基本假定和推-拉模型拓展

3.2 来自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力

3.3 来自非农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拉力

3.4 来自转移主体和制度约束的摩擦力

3.5 来自信息网络化的助动力

3.6小结

第4章 推-拉理论视角下我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与数据的选择

4.2 我国乡-城劳动力转移计量分析

4.3小结

第5章 合理推动乡-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5.1 加大农村地区的推力

5.2 加强城市地区的拉力

5.3 减小转移过程中的摩擦力

5.4 提升信息化的助动力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采取了增加农业投入、稳定土地合同、改革农村税费、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缓解农民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看,三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其关键环节是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农村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土地报酬及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也避免劳动力盲目、过度转移而引起的城市拥挤与农村撂荒。本文首先对国外乡镇劳动力转移经典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对国内乡-城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梳理;接着对国外经典理论进行了反思,判断哪些理论将可能适用于中国国情;重点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并对模型进行了拓展;围绕推力、拉力、摩擦力、助动力等,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影响我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加快我国乡-城劳动力转移。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⑴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典模型的反思:刘易斯模型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要素在产业间、乡-城间自由流动,不存在流动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现产业转换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身份转换。托达罗模型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国家,劳动力在乡-城间自由流动,但因为―城市偏向‖的原因,城市生活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居民,人口大量向城市移动,超过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导致过度城市化现象的出现。这两个模型虽然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实现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我国人多地少,要素边际生产力低下依然应推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⑵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拓展模型: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乡-城劳动力转移特点,本文对推-拉模型进行了拓展。一方面,丰富了基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力,基于非农产业、城市发展的拉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教育与人力资本约束、城乡二元制度影响的摩擦力,以及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交通通讯、信息服务平台相对完善的助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生的推力,工业化进程产生大量非农就业岗位以及城市生活方式产生的拉力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非农产业。但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本的约束以及农村土地的难以割舍、城乡二元制度障碍等阻滞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彻底转移。而交通、通讯设施、信息平台的发展可以为城乡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提供信息和机会,促进乡村生于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市转移。摩擦力、助动力通过作用于推力、拉力进而影响乡-城劳动力转移。
  ⑶基于推-拉拓展模型的实证检验及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根据拓展后的推-拉模型,从推力、拉力、摩擦力和助动力四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指标体系。在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合理论与实证部分的分析,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土地的集约化生产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释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扩大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空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来减小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阻力;通过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对劳动力转移的助动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