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言、意向与存在——语境视野中的语言意向性研究
【6h】

语言、意向与存在——语境视野中的语言意向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承诺书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意向性以及语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选题思路

第四节 论文的见解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语言意向性及其研究思路

第一节 意向性及其研究态度

1意向性的本质和特征

2意向性研究的两种基本态度

第二节 意向结构及其语言分析思路

1意向结构与语言结构

2两种意向结构及其意向分析思路

3意向结构与给予方式

4语言意向性分析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章 语言的意向构造性

第一节 “是”的意向构造性

1“是”的意向构造性的含义

2“是”的意向构造性特征

3“是”的意向构造性意义

第二节 隐喻与语义的意向构造

1隐喻是一种语义构造的工具

2隐喻是一种意向构造的形式

3隐喻性思维是语义构造的动力

第三节 意向性与语境

1语境概念的含义

2意向“侧显”与指称点“

3“指称点”——意向的语境“聚焦”

第三章 指称及其语境

第一节 指称对象与语境中的指称

1指称词与可指称的事物

2指称、指称对象和指称载体

3意向意义与语境的“指称点”

第二节 涵义与指称对象

1指称与指称对象的混淆

2涵义、指称和意向意义

3涵义如何决定指称

第四章 意义及其语境

第一节 意义及其构造的语境化过程

1意义理论及其分类

2意义的结构及其语境关联

3意义形成的语境化过程

第二节 意义构造的内在机制

1意向意义与指称对象

2语义的语境构造——意义意向和意义充实

3语词组合与语境推理

第五章 真之语境分析

第一节 “真 “之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 “真 “之存在论分析

第三节 “真”——命题和经验的语境概念图式

第六章 语言的诠释、修辞与语境

第一节 语境的形成条件及其原则

1语境形成的条件

2语境原则

第二节 语言诠释的语境维度

1语境论与哲学的诠释学转向

2自然科学的诠释性与语境

第三节 语言修辞的语境维度

1修辞学——说服、论证与发明理由

2哲学的修辞学转向——从语言到话语实践

3语境论与新修辞学的“认同”

第七章 语境与存在

第一节 语境分析何以可能

1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背叛”

2蒯因的“本体论许诺”

3语境——意向指向的“存在”

第二节 语言的存在性意义

1“是”——存在的显现

2语言的存在之谜

第三节 存在、物理实在与语境

1自然科学与实在

2物理实在与科学指称

结语:语言、意向与存在

参考文献

一英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语境视野中的语言意向性进行了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七个部分:本论文是由导言、七个系统论述的章节和结束语组成。 在导言部分,主要简略考察了国内外“后分析哲学”时期对分析哲学反思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趋势,以论文此作为选题的背景;简略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有关意向性和语境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通过梳理英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中关于意向性研究的两条不同线索,找到了语言意向性研究的切入点,即把现象学中范畴活动的基本逻辑形式“S是P”,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结合起来。理由是:述谓结构是最简单的语言结构,只有解决了这类语句的意向性问题,才能克服英美哲学意向性研究中只是研究意向词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意向性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的两种基本态度:即自然的态度和反思的态度。自然态度强调意向对象是外在的,而反思态度则强调意向对象的内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意向结构:一是现象学范畴活动的意向结构,其语言的逻辑形式是“S是P”;二是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的意向结构,它是由某种心理模式和对内容的描述所构成,其语言结构是“名词性的词+意向词+从句”。正是从“S是P”这一语言的基本逻辑结构出发,语言的意向构造的基底才真正被找到。 第二章沿着第一章的分析思路,从最简单的述谓结构“S是P”的语言结构开始,提出了语言的构造性的观点。论文分析了“是”这个语词在语言构造中的特殊地位,而这一点无论是在福多的心理语义学还是在奥斯汀或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中都被忽视了,但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一个有涵义的语词是否是人类意向构造的结果。所以,“是”的意义表现在:首先,把主客体相联通(语形学意义上);其次,在语言中表现为“显现”的作用(语义学);对世界的“侧显”意义(语用学)。在此基础上,把研究语言意向构造的重点放在对隐喻的分析上。通过对隐喻的基本语言结构“S是P”的考察,论证了隐喻与语义构造的关系。在说明意向性侧显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意向性和语境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通过语境中指称对象和指称载体的的划分,找到了指称对象与指称载体、意向意义与语境“指称点”的关联性,说明了意向性在指称对象方面的作用;另外,通过对指称与指称对象的区分,说明了涵义如何决定指称对象这一问题,强调这种决定不是别的,就是按照某一语词的涵义找出相符合的指称对象;最后,根据涵义、指称和意向意义的区分,表明了在通常情况下,某些语词所具有的“涵义”实际上只是“意向意义”,所谓的“空涵义”问题并没有否认涵义是指称对象的显现方式,从而为语境的指称理论提供了较完整的说明。 第四章通过对意义与涵义和指称之间关系的梳理,给出了意义的结构及其语境关联,意义理论包含了涵义理论和指称理论。运用上面的分析结果,论文论证了意义构造的语境化过程。在构造过程中,主要包含了意义意向和意义充实两种活动,意义意向是指向活动,它指向意向对象。它在指向时包含了一个未加充实的意义,即“空意义”,通过充实活动来完成意义的构造,在充实过程中,我们运用语境推理来实现语词的组合。 第五章是关于“真”之语境分析的内容。论文首先通过对符合论、紧缩论、融贯论、证实理论等理论的分析,把“真”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真”是怎样一个词,另一方面是“真”意味着什么。而这两个方面涉及到命题(proposition)、陈述(statement)和事实(fact)。文章通过“真”与“是”和“存在”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任何命题、陈述和事实都依赖于一个概念系统,因此,都是依赖于语境的。 第六章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语言诠释和语言修辞进行语境分析。理由很简单,既然语义构造是语境化的、是通过语境推理实现的,那么,在本文诠释过程中一定存在着不同语境之间的差异。当然,诠释学并不否认这种差异,更不回避这种不同,而是要通过对本文的不同理解,达到“视域融合”。所以,诠释过程就是要揭示本文指称的不同意欲语境。修辞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相互沟通、对话、说服劝导,最后达到不同语境下的理解的“认同”。 第七章探讨的内容是对语境分析的全面反思,也就是语境分析何以可能? 语境作为语言分析的基础牢靠吗?论文认为,试图把语言建立在万古不变的基础上的想法恰恰来自于古希腊伊始的形而上学传统,它们只是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从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对象相区别的理论来分析,一个指称对象可以有多个涵义,如果语词的涵义不是属于孤立的指称对象的,而是属于指称对象的显现方式,那么,这个显现方式不正是依赖于“存在”本身吗? 从这种意义讲,语境正是一种意向所指向的“存在”的“在场”。因此,语境论既说明了语言是关于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同时也把语言和存在的关系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摆在我们面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