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临县伞头秧歌及其保护与永续利用
【6h】

临县伞头秧歌及其保护与永续利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伞头阳歌的缘起、内容分类及艺术特点

第二章伞头阳歌的现状及其近年来的创新

第三章伞头阳歌的产业化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表论文情况及个人简历

承诺书

展开▼

摘要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三大要素中,文化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益凸显。“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成为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举国上下的重视,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乃至永续利用的具体方法和举措还没有形成体系,而本文旨在以临县伞头阳歌作为个案,研究其发生、发展乃至保护利用的办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发展献计献策。 作为反映晋西临县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伞头秧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环境下的临县人民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临县人民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穿越历史与时空的记忆和情感追求。虽然临县伞头秧歌在文化领域里属于非物质的底层文化,但其艺术的独特性使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林大放异彩。加之近年来,临县伞头秧歌大有复兴趋势,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因此,对伞头秧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 本文抱着实证的态度,在历时两年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用口头程式理论和表演理论的独特视角观察、研究,得出伞头秧歌的价值所在是其演唱的“阳歌”,而不是扭的秧歌。“阳歌”以其“就地取材、即兴创作、现炒现卖,文学性强”深受百姓喜爱,是华夏民间文艺的典范。其后又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阳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观照,探讨了对“阳歌”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对“阳歌”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走向市场、走向全国建言献策:“以发展求保护,以发展求利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