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推背图》考论
【6h】

《推背图》考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推背图》作者研究

1.2.2 《推背图》版本研究

1.2.3 《推背图》流传情况研究

1.2.4 《推背图》文艺特点研究

1.2.5 《推背图》文化背景及思想内涵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推背图》成书、作者与版本

2.1 《推背图》成书研究

2.1.1 《推背图》书名由来

2.1.2 《推背图》成书过程

2.2 《推背图》作者考说

2.2.1 关于《推背图》作者的三种说法③

2.2.2 李淳风被附会为《推背图》作者的天学意义

2.3 《推背图》的版本与传播

2.3.1 《推背图》版本考略

2.3.2 《推背图》的流传

3 《推背图》文本研究

3.1 图像研究

3.1.1 图像的继承与变化

3.1.2 图像表达模式一致

3.1.3 图像中动作的“顷刻性”特征

3.1.4 预言节奏的变化

3.1.5 图像与谶诗位置的变化

3.1.6 图像成为谶诗的“插图”

3.2 《推背图》谶诗研究

3.2.1 谶诗概貌及制作

3.2.2 谶诗与诗谶之关系

4 谶纬视角下的《推背图》

4.1 谶纬思想来源概述

4.2 谶纬影响下的《推背图》图像

4.2.1 轨革卦影与《推背图》

4.2.2 世俗化的天人感应

4.3 谶谣与《推背图》谶诗

4.3.1 谶诗对谶谣的继承

4.3.2 继承中的新发展

4.4 治乱循环的世界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理论阐释法等多种方法,以《推背图》为研究对象,将现存《推背图》的各个版本及史书、文人笔记中有关《推背图》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尝试描绘出《推背图》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轨迹,试图厘清《推背图》图像、谶诗来源以及《推背图》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论。绪论部分将有关《推背图》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分析其不足及可拓展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第一章,通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推背图》在武则天时期已经产生,至迟在元初时期《推背图》图像、谶诗相配合的预言模式已完全形成。《推背图》作者附会为李淳风与李淳风在天文方面的成就有密切联系。《推背图》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经疏本”、六十七图本、六十图本、金圣叹评点本。《推背图》的流传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流传于“地下”,呈现出统治者禁毁、政治势力利用其互相攻击、民间宗教借用三个特点;当代流传呈现出版本稳定、解说著作众多、流传广泛三个特征。第二章,《推背图》图像呈现出后人更改的痕迹、表达模式的一致性、图像中动作的“顷刻性”、各版本间预言节奏加快、图像与谶诗分离、图像成为谶诗的“插图”等六个特征。《推背图》的谶诗为七言杂诗,其形成与宋代大范围出现的诗谶密切相关。第三章,谶纬对《推背图》的图像与谶诗均产生影响。《推背图》的图像与轨革卦影关系密切,谶纬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在图像中,并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推背图》继承了谶谣的制作方法,在预言时段、统治者态度、预言内容、传播方式、影响力形成方式上与谶谣有所区别。《推背图》体现出循环论的历史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