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程化心理治疗对不同程度抑郁障碍负性认知的影响——基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6h】

流程化心理治疗对不同程度抑郁障碍负性认知的影响——基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 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3相关研究综述

1.4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研究目的

1.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论文框架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案

3研究结果

3.1抑郁患者负性认知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3.2人格类型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3.3抑郁障碍心理治疗模型干预研究

3.4心理治疗模型的主观反馈评估

4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4.2讨 论

4.3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1.基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理念及提问技术,尝试拟订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下住院急性期的流程化心理治疗。
  2.探索完善后的抑郁障碍临床路径对患者抑郁症状及负性认知等指标的影响,并重点观察不同程度抑郁患者的变化。
  3.规范抑郁障碍临床心理治疗路径,进一步完善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方法:
  1.预实验研究(模型拟订):通过符合本研究入排标准的30名抑郁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预实验研究。基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和技术,围绕精神疾病多轴诊断的内涵,尝试采用个体加团体的混合治疗模式,最终拟订配合临床路径的六步个体治疗和四次团体治疗的流程化心理治疗,用于抑郁障碍住院急性期的临床心理治疗。
  2.调查研究:运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对刚入院且符合本研究入排标准的85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前测,分析抑郁症状、负性思维和人格的关系,及不同程度抑郁障碍各指标的差异。
  3.干预研究:采用组内分层对照前后测设计,剔除调查研究中心理治疗脱落的患者,最终将80名干预对象依据抑郁程度分为中度和重度两组,中度抑郁患者32名,重度抑郁患者48名。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抑郁障碍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接受规范后的心理治疗,在住院急性期接受6-8次个体心理治疗和4次团体心理治疗。出院时,运用各量表进行干预后测,分析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并重点观察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功能失调性态度、自动思维的变化差异。
  结果:
  调查研究结果:
  1.自动思维频繁程度与抑郁症状、功能失调性总分及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呈显著相关(P<0.01;抑郁症状、脆弱性、强制性P<0.05)。
  2.重度抑郁患者在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自动思维的频繁程度和相信程度方面得分均高于中度抑郁患者,且差异显著(P<0.01;依赖性、认知哲学P<0.05)。
  3.神经质在自动思维及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精神质在自动思维及抑郁症状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干预研究结果:
  1.干预前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自动思维得分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干预后均接近常模,差异不显著(P>0.05)。
  2.干预前后抑郁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自动思维频繁程度和相信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寻求赞许P<0.05)。
  3.干预前后和抑郁程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脆弱性、认知哲学及自动思维频繁程度和相信程度得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自动思维频繁程度P<0.01)。在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各维度上主效应显著(P<0.01;寻求赞许P<0.05),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
  结论:
  1.抑郁症状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及自动思维均相关,且不同程度抑郁患者各指标有显著差异。
  2.在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治疗的基础上,流程化心理治疗能够发现抑郁患者在住院急性期抑郁症状缓解的同时,其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自动思维等负性认知明显改善。
  3.流程化心理治疗模型能够在抑郁急性期多维度(临床疾患、人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整体功能等)地收集、评估信息,为精准地制定全程心理治疗方案打下基础,且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