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技产出与合作情况研究——基于SCI和CSCD论文及发明授权专利的分析
【6h】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技产出与合作情况研究——基于SCI和CSCD论文及发明授权专利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一般情况研究

2.1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SCI论文一般情况研究

2.2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CSCD论文一般情况研究

2.3 讨论与小结

3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合作情况研究

3.1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SCI论文合作情况研究

3.2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CSCD论文合作情况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4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发明授权专利研究

4.1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院士发明授权专利研究

4.2 中国工程院生物医学院士发明授权专利研究

4.3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文以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两院院士”)科技产出,即科研论文(SCI论文和CSCD论文)及发明授权专利的一般情况和合作情况,探寻我国生物医学领域院士主要科技成果水平及其科研合作规律,为了解我国一流科学家的群体实力现状,国家宏观医学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系统量化指标依据。
  对象:
  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SCI论文和CSCD论文及发明授权专利。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个人信息、科研论文及专利原始数据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太原代办处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以下数据库采集综合:
  1.相关权威网站、书籍、期刊等文献;
  2.美国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集合;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4.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数据库。
  方法:
  1.文献研究法:包括期刊、书籍、网络等。
  2.科学计量学方法:运用计量学指标,对院士发表科研论文和发明授权专利等情况进行分析。
  3.计算机语言:运用Pyhon编程完成原始数据向Pajek所需网络文件的转换和基本统计指标的计算。
  4.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Pajek生成科研论文与专利作者、学科、机构、国家的二模共现网络文件,并转化为相应的一模合作网络文件,采用Gephi软件处理上述合作网络并计算各项指标。
  结果:
  1.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一般情况研究
  (1)1961-2014年间,99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共发表11338篇SCI论文,当选前发表3792篇,人均38.30篇,年人均2.36篇。当选后7989篇,人均80.70篇,年人均8.40篇。1975-2014年间,112位中国工程院生物医学院士共发表SCI论文13201篇,当选前发表4558篇,人均40.70篇,年人均2.45篇。当选后发表8916篇,人均79.61篇,年人均8.49篇。
  两院院士SCI论文被引次数均表现为前四段当选后的论文比例高于当选前,最后三段当选前高于当选后。从影响因子来看,当选后的论文比例均先上升后降低,而当选前各频段比例变化不明显。发表2年后高影响力论文随着发表时间的延长才迅速增长;各被引组段论文均在发表5~10年里达到顶峰。
  (2)1989-2014年间,97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共发表CSCD论文8972篇,当选前发表3878篇,人均39.98篇,年人均3.61篇。当选后发表5273篇,人均54.36篇,年人均3.82篇。1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发表CSCD论文21050篇,当选前发表8361篇,人均73.99篇,年人均5.75篇。当选后发表13091篇,人均115.85篇,年人均9.18篇。
  两院院士被引证CSCD论文被引次数前两段当选后的论文比例高于当选前,较高的频谱段则是当选前高于当选后。被引10-15次、16-20次、21+次的论文在发表10~15年里达到顶峰。
  2.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研究
  (1)中科院和工程院生物医学院士分别发表SCI论文11338篇和13201篇,合著率分别是98.53%和99.14%。院士论文合作网络中存在部分联系紧密的合作团队,但相互之间缺乏广泛合作。院士SCI论文学科合作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最高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中介中心度排在前十位。两院院士机构合作网络中心趋势很明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均远超其它机构,分别为53和1811.773、28和824.505。其他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高的机构都集中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点度中心度排名前三的均包括中国、美国、英格兰。
  (2)两院院士分别发表CSCD论文8972篇和21050篇,合著率分别为95.61%、94.74%。两院院士CSCD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具有与SCI论文相同的特征。学科合作网络涉及学科范围很广,其中普通内科学占据网络的核心位置。两院院士CSCD论文机构合作网络具有与SCI论文相同的特征。
  3.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发明授权专利研究
  两院院士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稳上升,2000年后快速增长。发明授权专利技术领域排名前十均包括生物技术、医疗技术、药品、传统药物、有机精细化学、测量和生物材料。
  生物医学院士发明授权专利合作网络以部分度值较高的发明人为局部中心点形成紧密的、小范围内的合作关系。分别有14.75%和16.67%的中科院和工程院生物医学院士曾经与其他本群体院士合作。院士机构合作网络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进行交流。
  结论:
  1.无论同一时间段,还是当选前后,院士的SCI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主要指标上均高于CSCD论文;院士当选前后的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基本表现为高被引论文比例与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比例当选前高于当选后,但人均和年人均论文数,为当选后高于当选前;高被引次数论文被引次数均在发表5年后持续上升,在10年或15年达到顶峰。
  2.院士参与的论文合作网络以固定的小团体网络为主,没有形成整体、连通的网络,其中院士的学科带头作用突出;合作对象具有明显的同机构性,大学与研究机构是合作主体,国际合作与美国最频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院士科研活动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带头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互动密切,中介桥梁作用日益突出。
  3.我国生物医学领域院士发明授权专利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技术领域分类排名前十的子技术领域均包括生物技术、医疗技术、药品、传统药物、有机精细化学、测量和生物材料;各层次合作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欠缺。
  建议:
  1.提升国内杂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改革科技评价机制;
  2.最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创新生态环境;
  3.生物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论文被引次数时间跨度需延长为5~10年;
  4.发挥院士带头作用,密切拔尖创新人才间的科研合作;
  5.发挥主流学科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流动;
  6.加强拔尖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国际化合作;
  7.优化产学研合作网络。
  本研究创新点:
  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和发明授权专利合作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两院院士科研论文和发明授权专利这两种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但有必要搜集整理其他信息,如专著、会议论文、科研项目等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合作预测为特征的科技合作理论研究及实证—以生物医学为例(编号:71473154)”的研究成果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