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压晨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6h】

血压晨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附 表

附 图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血压晨峰与心血管事件

个人简介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的研究,探讨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价值。 方法:252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其中男性168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57.75±11.26)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35mmHg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 结果: 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晨峰组共106例,平均年龄55.05±11.10岁,非晨峰组146例,平均年龄61.45±10.43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晨峰组中冠脉正常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晨峰组(4.7%vs45.9%,P=0.000);晨峰组冠脉双支、三支病变患病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28.3%vs15.1%,P=0.000;48.1%vs3.4%,P=0.000)。晨峰组合并冠心病例数与非晨峰组相比(101/56.1%vs79/43.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晨峰组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00)。两组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构成比有差异(P<0.05),而性别和吸烟史无差别。 2.两组相比发现是否出现晨峰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晨峰程度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晨峰程度逐渐增加。 3.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年龄、晨峰程度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晨峰组冠脉双支及三支病变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了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后,晨峰程度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独立的预测价值,晨峰程度对冠脉狭窄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结论: 1.血压晨峰与冠脉病变密切相关,是预测冠心病发生和严重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2.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是出现晨峰现象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和性别与是否会出现晨峰现象无明显相关。 3.年龄是出现血压晨峰的危险因素,并且晨峰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性别并不影响晨峰现象的出现,但晨峰值男女之间存在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