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6h】

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2.1滑坡基本特征

2.2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3.1地震滑坡特点

3.2滑前斜坡稳定性计算

3.3滑前斜坡数值分析

3.4滑坡滑距分析

3.5滑坡成因机制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分析与评价方法

4.2工程地质综合分析

4.3极限平衡法分析

4.4滑坡稳定性有限元模拟分析

4.5潜在威胁预测

4.6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甘肃陇南地区受喜山运动影响,区内新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滑坡灾害密集活动区区之一。郭家坡滑坡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且郭家坡村建造于滑坡体上。因此,本文以郭家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机理和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为当地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同时对于保障郭家坡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郭家坡滑坡长950~1100m,平均宽750m,体积约3750×104m3,为一特大型堆积体滑坡。坡体表面被纵向冲沟切割,后缘黄土拉张裂缝发育。滑体物质主要为残坡积碎石土夹含砾黄土状土和强风化灰岩与板岩,滑床为板岩与灰岩互层。滑坡共发生过四次滑动,第一次为斜坡整体性滑动,第二次为滑坡后缘局部滑动,第三次为汶川地震时滑坡后壁的浅层滑动,第四次为滑坡前缘人工削坡和降雨造成的滑动。
  (2)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该区滑前的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集中降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在斜坡表面产生了较厚的残坡积层和强风化破碎岩体,进而斜坡岩土体很可能在武都南大地震的强烈震动下松动、破碎,受重力和地震力的双重作用发生大规模的滑动,并造成白水江的改道。汶川地震和降雨又造成滑坡后缘陡壁的二次滑动。
  (3)运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滑坡中前部的堆积体在天然、降雨饱和与地震烈度小于 IX度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而滑坡后缘陡壁在降雨饱和与地震烈度VIII度时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进一步滑动的趋势。
  (4)分析计算表明,后期地震作用造成的潜在滑动区位于滑坡后壁顶部,方量约164×104m3,威胁范围在下滑方向504m内;而集中降雨作用引起的潜在滑动区位于滑坡后缘中上部,方量约96.5×104m3,威胁范围在下滑方向206m内。在潜在滑坡的威胁范围内应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