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树木不同胸径和冠层滞留空气中颗粒物的特性研究
【6h】

树木不同胸径和冠层滞留空气中颗粒物的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植物滞留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1.1.1不同叶面形态的滞尘能力

1.1.2不同植物种的滞尘能力

1.1.3不同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

1.1.4城市尺度植物拦截尘埃的效果及评价

1.1.5不同环境因子下的滞尘能力

1.2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目的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2 不同胸径植物滞留颗粒物的多尺度比较

2.1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区概况

2.1.2 供试植物信息

2.1.3 样品采集

2.1.4样树地上生长指标测定

2.1.5叶面颗粒物滞留量测定

2.1.6叶表面微观结构观察

2.1.7数据处理

2.2结果与分析

2.2.1不同径级白皮松叶面颗粒物滞留量[75]

2.2.2不同研究点和径级白皮松叶面微形态结构[75]

2.2.3不同树种叶片的PM2.5滞留效果

2.2.4不同径级植物叶片的PM2.5滞留效果

2.3讨论

2.3.1胸径对于白皮松滞留颗粒物的影响(单叶、单株尺度)[75]

2.3.2不同树种叶片滞留PM2.5的差异

2.3.3不同径级植物叶片滞留PM2.5的差异

2.3.4不同污染环境植物叶片滞留PM2.5的差异

2.4小结

3单木冠层大气颗粒物滞纳量空间变异性

3.1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叶面降尘粒径分布的测定

3.1.3叶面颗粒物滞留量的测定

3.1.4数据处理

3.2结果与分析

3.2.1冠层不同部位的颗粒物滞留量变化

3.2.2冠层不同部位的叶面尘粒径变化

3.2.3冠层的叶面尘粒径分布特征曲线

3.3讨论

3.4小结

4结论和展望

4.1结论

4.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空气颗粒物污染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树木通过滞留空气颗粒物可以改善大气环境,研究树木胸径大小以及颗粒物在树冠的空间变异,对于认识植物滞纳尘埃的机制以及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收集不同胸径、冠层不同位置叶表面的颗粒物,分析其含量和粒径分布,得到下面的主要结果:
  1)白皮松的胸径与单叶尺度滞纳的颗粒物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在单株尺度上,胸径对颗粒物的滞纳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胸径为12.8~25.5cm的白皮松,其单株滞纳颗粒物效果较佳,对于PM2.5、PM10和TSP的最大滞纳量分别为5.77g/株、12.88g/株和43.08g/株。
  2)单位叶面积的PM2.5滞留能力排序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垂柳(Salix babylon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单株滞纳PM2.5能力的排序为:国槐>毛白杨>油松>垂柳>银杏>白蜡;评价树种滞留PM2.5能力时应综合植株的不同尺度滞留效果进行考虑。
  3)植物树冠滞留的PM2.5、PM10和TSP数量在冠层底部高于冠层顶部;低处较大,高处较小。植物冠层TSP滞纳量,其较大值多集中于内部和中部,冠层PM10滞纳量的情况则与TSP相反,其较大值多集中于中部和外部,冠层PM2.5的滞纳量则表现为,较大值多集中于中部。
  4)冠层的叶面降尘均呈双峰分布,随着高度的变化,出现峰值的粒径位置有所差异。冠层内部、中部和外部的叶面降尘均呈双峰分布,随着内、中、外部位置的变化,其出现峰值的粒径都逐渐变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