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6h】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方法和框架

1.4研究区域[1]

1.5研究综述

1.6小结

2“原生态”聚落

2.1聚落相关概念

2.2“原生态”聚落

2.3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调查

2.4小结

3 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1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要素

3.2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3.3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特征

3.4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3.5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生长特征

3.6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人文特征

4 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历程

4.1陕北丘陵区聚落演化历程

4.2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阶段

5 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影响因素及规律

5.1自然生态因素

5.2社会文化因素

5.3战争因素

5.4经济技术因素

5.5政策干预因素[1]

5.6城镇化因素

5.7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规律

5.8小结

6 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6.1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传承

6.2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

7 结论

1.研究重点

2.研究不足

3.发展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的窑洞聚落,从原始的人居点演变到今天的乡村城镇,遗留下较为完整、清晰的演化痕迹,隐含着珍贵的人居环境原始基因。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北能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陕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原生的人居环境面临着被外界强烈干预。同时,政府指导下的乡村城镇化、生态移民以及新农村建设使得“千村一面”,传统聚落依山就势的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原则被摒弃和忽略,聚落中原生的、鲜活的生活气息荡然无存,原生性的聚落空间形态在各种影响下逐渐消失,走向衰亡。
  首先,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窑洞聚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原生态”聚落的概念,并加以界定,探析“原生态”聚落具有的特征。“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蕴涵的原生性价值,在被人们渐渐遗忘。因此,对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体现出了现实意义。
  其次,从“原生态”聚落的空间要素入手,根据陕北丘陵区窑居形式的不同,分为靠崖式窑洞聚落和下沉式窑洞聚落进行阐述;进而对“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及空间生长等特征进行分析。
  第三,通过对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历史演变历程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从初始、发展到高潮,再从停滞、重构到衰退的六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前,陕北丘陵区传统乡村聚落基本都属于“原生态”聚落的范畴;改革开放后,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由停滞、重构,走向衰退。
  第四,揭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生态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战争因素、经济技术因素、政策干预因素以及城镇化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的空间形态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的演化规律。
  最后,在经过上述分析以及论证之后,通过对原生性形态真实性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为当今陕北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提供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