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国画苦难题材的艺术表现及审美内涵
【6h】

论中国画苦难题材的艺术表现及审美内涵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4研究内容及方法

1.5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画苦难题材的概述

1.1苦难题材的界定

1.2苦难题材与抗战、苦情题材的比较

第二章 苦难题材的几个典型案例

2.1中国画中表现苦难题材的作品

2.2西方绘画中表现苦难题材的作品

第三章 中国画苦难题材的绘画语言分析

3.1苦难题材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

3.2苦难题材作品的构图

3.3苦难题材作品的造型

3.4苦难题材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

第四章 苦难题材作品当中的审美内涵

4.1苦难题材作品当中的精神性

4.2苦难题材作品的价值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动乱的困苦时期,从当时至现在有许多画家创作出大量反映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的作品。在全国各级画展中这类作品也很多,它们又可细分为苦难题材、抗战题材和苦情题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苦难题材作品有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学习。
  文章探讨以《矿工图》为代表的苦难题材的界定以及与抗战题材、苦情题材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苦难题材展现了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民,抗战题材作品是表现“抗争”这一主题,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而苦情题材主要表现下层民众艰辛生活。论文的重点在对苦难题材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分析上,以蒋兆和的《流民图》和周思聪的《矿工图》为例,本文详细论述了苦难题材作品的构图、造型、用笔、用墨和用色。由《流民图》的众生象并置的构图到《矿工图》人物交错重叠的构图,由融写实与笔墨渲染的造型到表现主义夸张变形的造型,以及运用了粗笔涩线、重墨叠加的用笔和用墨,画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绘画语言,营造出压抑沉重、触目惊心的画面效果,呈现了那段时期人民流离失所、受尽迫害、灾难深重的沉痛经历,是对侵略暴行的有力控诉和抗议。通过对苦难题材中国画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作品具有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并且在绘画语言上创造出与之极度融合的表达方式,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1.首次提出“苦难题材”中国画的概念,探讨了与之相近题材的区别。2.具体分析了苦难题材作品的绘画语言,揭示这类作品在构图与笔墨上的艺术表现特征。本课题研究深化了对苦难题材的认识,同时,他们的成功会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